原标题:突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创办于2002年,在校生10700余人,设有16个系、34个专业,涵盖九大学科门类。办学十多年来,学院坚持走实践育人特色办学之路,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上手快、能力强、业务精的应用技能型实践人才,并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各方面各环节突出实践取向办学理念,构建起以“实践+”为特征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山西青年报》《中国高校之窗》等主流媒体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报道累计达120余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保持在20%以上,综合实力位居山西省同类院校第二,在山西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办学声誉。
顶层规划“实践+”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山西师大现代文理学院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政策走向,将学院取得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优势的“靶心”锁定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紧扣“应用”,突出“技能”,从顶层设计入手,系统规划,坚定实施转型发展和内涵提升。
调整专业结构及专业建设取向。学院对现有专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梳理论证,果断调整了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专业,保留下来的专业向特色化、应用型方向改造,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对优势和关联专业进行优化整合以更好回应市场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学科建设也相应采取扶持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加快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办学举措,以学科发展牵引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助力人才培养。
规划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及实现路径。学院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细化为通识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大模块。通识实践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现代社会生存生活的基本人文、科学和生命素养;专业实践能力旨在让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实践能力则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打开多元通道。全院34个专业都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制定了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为确保培养方案落实到位,学院还构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研发了实践能力认证体系,建立了认证标准,基本涵盖了学生本学科领域从业的各种实践能力,既为学生量身制定大学四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参照,也为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从业能力提供了参考。
创设实践能力提升良好条件及环境氛围。与“实践+”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链相配套,学院大幅改善相应办学条件,“十二五”期间新建心理学、非线性编辑等27个专业实验室,全院现有的75个实验室,基本满足各专业实验教学需要;新增标准运动场地、艺术类教室和各类球类运动场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十二五”期间累计邀请384位专家学者来校开办学术讲座;着眼开阔学生创新视野,积极推进国内外校际交流与合作,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天津师大津沽学院、内蒙古师大鸿德学院等国内同类院校建立有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和滑石大学,韩国国立木浦大学等国际友好院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为“实践+”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夯实了内涵,拓展了外延,奠定了扎实基础。
统筹课内外两个课堂让“应用技能”落地
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等学者就开始关注“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学院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统一于实践育人这个大主题下,把课外活动作为隐性课程来建设,课内课外相互衔接,在校期间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汇聚指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体现理论学习的实践取向。学院根据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增设实用性强的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坚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师范类专业为例,教学内容体现实践取向,课堂组织形式从“排排坐”转变为“团团坐”,教学方法以启发、讨论、探究为主,全面与中小学教学对接。“十二五”期间,全院共有240余名教师、310余门课程参加了课堂教学改革。学院连续多年推行博士、教授挂牌上课制度,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开展“四个一”工程活动,适应慕课(MOOC)时代的全新教学理念,积极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选取“985”、“211”院校文学、艺术、人文、自然四大类12门优质课程,目前全院已有8600多名学生在网络选修这些课程。
建设优质隐性课程,课内课外形成合力。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学院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链。各系都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设计,外语系举办英文话剧晚会,政法系组织模拟法庭辩论赛,化学系开展化学与生活趣味竞答,传媒系进行DV摄影作品展,经管系举行会计技能比武等,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23个学生社团也紧密联系通识、专业、创新三大实践能力模块开展活动,近年来学院又引入大众创业教育内容,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日益丰富,参与学生涵盖面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期间共有2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别竞赛中,累计荣获一等奖38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80项。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志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相对接的课外平台,课堂上学理论,课堂外用理论,学校合力完成着对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全面塑造。
让实践检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果
现代文理学院人才培养体现从“用以致学”再到“学以致用”的基本逻辑。用以致学,强调学习的驱动力来自实践;学以致用,强调学习的落脚点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人才培养体系链从专业布局、课堂教学改革、隐形课程建设,再到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改革,全过程突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增加见习实习比重,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学院实施“3.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半年,理论学习中强化实验教学和阶段性安排教学实习和见习,大大加强了教育教学实践在整个大学学习中的比重。学院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0余处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2007年以来,又进一步加快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以此为依托,全面推行“岗位实习”新模式。以师范专业为例,学生进入中小学工作半年,完全接管一个班的教学任务,还要担任班主任,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全真的职业环境里进行全过程职业体验。学院实施岗前培训、校外实习、中期检查、汇报总结四个主要环节的目标管理,实习前经培训试讲和专家组审核,合格者发给“绿色通行证”;实习中由学院和实习学校派出双导师,对实习进行全程指导;不定期派出巡回检查组,抽检率在60%以上;返校后进行课堂教学赛讲,系统总结实习工作。一个师范生四年学习期间,不仅要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教师教育基本理论,还要从大二开始,通过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备出本学科一个学段80%的教学内容,50%以上的内容经过试讲,扎实的实践锻炼,极大地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实施毕业论文改革,突出理论的实践运用。毕业论文是大学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全面检验。学院从2011年开始,按照“文理类专业毕业论文课题化,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作品化”的改革思路,分步在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学前教育等专业推行了毕业论文改革。以美术专业为例,毕业生进行毕业作品创作,同时提交毕业论文,系统阐述从文献查阅到艺术构思再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体现理论功底,更凸显应用技能,杜绝了毕业论文抄袭的顽疾,更将四年大学生活积淀的专业素养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每年的毕业季,各种艺术展览,各种音乐会,各种专业课题创新活动,展示了学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果,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实践创新氛围,更引领学弟学妹们的实践能力成长。实践转型还从毕业论文改革衍生到考试改革领域,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摒弃以往笔试的方式,开始结合课程特点,以应用技能展示作为考试方式。现代文理学院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建校十多年来,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已经历练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十三五”规划期,学院专任教师数将成倍增加,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大幅改善。2015年底,学院新校区将破土动工,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学院还将根据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增设应用型新专业,完成专业结构布局的应用转型,继续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改建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届时,校园环境会更加优美,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办学条件更加优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加凸显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转型后的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必将走上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道路。
(程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