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暴力女”病在缺爱
2015-07-01 09:04:00
 

  原标题:“暴力女”病在缺爱

  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只有一次,没有“从头再来一次”的机会。

  ■赵忠心

  “我是一名打人老师,我是暴力女。”口为心曲,言为心声。媒体报道,一个年仅8岁的留守女孩在手绘小人书中写出这样的话语。这让人大感惊讶,又深为揪心。

  留守儿童发出这样的心声不是偶然的,必是事出有因。或是身受不公正的待遇,或是遭受无端的暴力侵害、欺凌,而又孤立无援、无力抗衡,是内心苦闷、压抑、委屈等的长时间积累,从而爆发出的一种报复心理苗头。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孩子的心理也是其现实处境的反映。留守儿童处境问题的改善不能等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立即着手解决。因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只有一次,没有“从头再来一次”的机会。一方面要着手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态环境、生存和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要切实关心、改善他们的心理、精神状态,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未成年人尚不具备独立生存、生活能力,对家庭、父母依赖很大,他们最为渴望的是父母亲情,最为需要的是监护人的监护,这些是别人无可替代的。成年人背井离乡,从边远地区到内地、从农村到城镇、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外出打工,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仍旧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别。尽管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手解决,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彻底解决,也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8岁的女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确令人惊讶。但这也仅仅是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而已。即或有犯罪的动机,也不可能有犯罪的行为。然而,有这种思想倾向的很可能不只这一个孩子。由这个女孩子的思想倾向,联想到近来社会上屡屡发生的青少年暴力行为,我们不得不严肃对待、认真思考。

  青少年暴力事件的频发,首先跟社会环境变化有关系。社会形态转型是深刻而剧烈的社会变革,势必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我国转型时间不长,人们对新的社会形态还不太适应。转型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如何解决,还没有找到妥善的办法。因此,非对抗性的矛盾往往由于处理不当演化为对抗性的矛盾,这对青少年的心理会有影响。

  青少年身居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筛选、取舍信息的能力,往往对好的坏的、主流与非主流的信息兼收并蓄。再加上青少年生活阅历浅、好模仿、好冲动且不计后果等年龄特征,导致暴力事件屡屡发生。

  青少年中出现暴力倾向还跟学校教育不当有直接的关系。一是重智轻德有一定的普遍性,只重视功课学习而不重视做人的教育;二是对青春发育期很容易出现的学生“小团体”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然,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发生,跟家庭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孩子出现这种问题,作为孩子首任导师的家长是脱离不了干系的。是不是因为家长监护不力、不到位?是不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感情冷漠、缺乏亲情?是不是家庭面临解体或已经解体,对孩子冷落?是不是家长本身就有暴力倾向?是不是因为不能正视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家庭解体而聚集的愤懑而导致的反社会情绪的发泄?等等。

  为什么暴力事件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而没有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有关家长必须首先深刻反省。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