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机课堂。
“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集体症候,终日手不离机,甚至在上课时也不例外。为此,很多高校自发提出“无手机课堂”倡议,课前把手机收到课桌固定的一个位置,让学生安心上课。
而无手机课堂在各大高校中非常普遍,近日,一股学术新风尚在浙江财经大学国际与经济贸易学院悄然兴起,将无手机课堂和流动学术交流站结合起来,为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搭起桥梁,拉近彼此心目中的大学之道。
学术流动交流站构建师生一对一交流平台
上了一学期的课,老师学生居然互不相识。这边大学生抱怨“找不到老师,索性不找”;那边老师叫屈“盼不来学生,索性不盼”。就在这不找不盼之间,大学的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异化。
为了让给学生学有所问、教师教有所答,浙江财经大学国际与经济贸易学院在无手机课堂中穿插了流动学术交流站,这可以说是个供老师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小型“沙龙”,时间不定期,参与人数规模维持在10人左右。
来自国际市场营销、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各个研究领域的教师都受邀担任讲师来到交流站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每次交流“沙龙”都会有特定主题,从“国内结构调整与全球产业重组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的经济分析”,从“比特币”到“地方专业化和区域经济收敛”,选题范围十分广泛。
对学生而言,这是个增广见闻,培养兴趣的好机会。
“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氛围很好,不害怕说错话。几次交流活动后,我在日常看网络、报纸上的一些评论时,也算是‘有头有脑’了。”曾参加过六次活动的学生单如萍说。
这对老师而言这也是个了解学生的新平台。“平时上课是对着几十号人,在这不过十余人,我们有了很多一对一交流的机会。”经济课陈老师说。
除了专业的教师,流动学术交流站还将研究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一股新的讲师力量。研究生讲师将开设课题研究技能专题,传授实战经验,帮助学生提高科研实践能力。经贸学院在去年就推动组建了13个有志于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团队,这13个团队将在流动交流站中跟研究生“取经”。
“大学就是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跳板的地方,那些能够抓住机会,跳上跳板的人就会越跳越高。无手机课堂是为了唤醒关注学术的意识,而流动交流站呢就是提供场所、资源。这两个活动都是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希望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慢慢地扩大规模,实现由院到校的跨越,让全校学生获益。”活动负责老师汪风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