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教育思考:公益组织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2015-06-29 08:18:00
 

  第二类:面对个体&非专业

  笔者接触到的这类项目有大朋友写信、朋辈模式、一对一帮扶、暑期与父母团聚等活动。

  这一类项目中,志愿者一般是一对一,好处是可以保证长期稳定和深入进行交流。如果是年龄大的就是大朋友,当然也可以是同龄人的朋辈模式。但这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仅仅依靠纸面或者手机等信息交流,而是要通过前期面对面的活动,让双方彼此认识、了解各自的背景、过往生活的经历和细节,由此找到可以深入和持续沟通的话题。

  另外,有公益组织发动一些企业主,由企业主出钱,接员工的孩子暑期来父母所在地团圆。这一方面对孩子和父母建立关系带来很大的好处,同时帮助企业留住员工。

  这类活动针对性更强,会让留守儿童更容易感觉到社会和父母的支持,但照顾到的人群数量比较有限。

  第三类:面对群体&专业

  这一类活动包括为老师提供专业培训、推进学校心理课、驻校社工、村级儿童福利社工专员、提供在线心理产品等。

  为老师提供专业培训、促进老师开展心理课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简单的心理辅导等知识是农村老师普遍不具备的。有一些组织开展此类工作的挑战在于,老师们自身心理也亟待改善,很多老师明显缺乏内在动力去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而习惯性地愿意采用简单的教育手段。在前期培训之后,后期的督导也需要跟进,否则质量会大打折扣,因此带来的成本和人力需求都比较高。

  驻校社工、村级儿童福利社工专员都是急需的专业力量,在有条件能开展的地区推广,会给所在地留守儿童带来很大的福祉。按照目前情况,所需要的此类专业人才数量很大,显然不是一时所能解决。

  在这一类型中,歌路营正在尝试利用新技术将留守儿童需要的心理内容在线化。所有的内容都是有针对性地为留守住校儿童开发,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或者学习中实际会遇到的各种“情景问题”。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观看具有心理疗愈作用的心理故事视频,并完成后面设置的互动题目,学习应对困境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可以从孩子的观看和互动数据上获知所在地区、学校普遍性心理关注点,也可以发现特殊儿童的情况,形成给学校和老师的反馈。

  第四类:面对个体&专业

  这一类包括面对儿童的心理热线、法律援助热线以及个体的心理辅导、社工干预。

  此类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是专业人才数量、地域限制,还有如何使留守寄宿儿童在情况发生时,非常方便地获得帮助。一对一的模式针对性更强,但是服务人数有限,因此建议可以在对留守、独居、寄宿高危儿童进行筛查和数据库建立基础上做好重点对象的紧急干预。

  对于第三大类和第四大类的活动,我提出的思考是,既然专业社工、专业心理辅导人员都稀缺,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替代部分人力,实现地域和空间、时间上的突破,同时专业人才去做技术不能代替的部分职能,实现留守儿童心理关怀的“O2O”(线上加线下)模式。比如,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吸引有需要的孩子来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组织专业人士提供在线服务,和留守住校儿童实现互动,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如果有特殊孩子需要紧急干预,及时通知在地公益组织,进行面对面的干预。

  从宏观角度看,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城乡二元制户籍问题、父母能否返乡创业、儿童保护法律的完善和体系建立,但是制度的完善不是马上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公益组织进行政策倡导的同时,也立即着手对留守儿童实施关怀。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个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立体、互补性的干预系统,更好地发挥影响力。(作者为北京歌路营总干事)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