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精神传承贵在文化认同
■周潜之
最近,“骆驼”成为兰州大学的流行热词,无论是身在校园的在读学生,还是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往届校友,很多人都津津乐道自己与骆驼难以割舍的“情缘”。
一所大学如何跟一种动物“捆绑”在了一起,以至于成为一个校园文化符号?这事还得从招生说起,每年高招时候,兰大师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听说兰大上学都是骑骆驼的,是真的吗?”虽然身处偏远西北,被误解在所难免,但现在都互联网时代了啊!
“受够了”的校友们决定做点什么,于是乎,从“兰大记忆”微信朋友圈开始,一些人开始编自己的骆驼往事:有人晒出了骆驼驾驶证,有人回忆骑在骆驼上的爱情,有人重新设计出带骆驼的校徽……这些“脑洞大开”的作品,最终以图文的形式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再次引发校友们的强烈共鸣。
如果到此为止,这就只是个校友自嘲的娱乐行为,大家嘴上说一说,电脑前乐一乐,很快也就过去了。但学校并没有错失这个机会,在2015届毕业生典礼上,校长专门引用校友们的骆驼故事,并解读说:“这是同学们对学校地处西部、条件艰苦的一种善意自嘲,但也反映了大家对兰大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宝贵品质的高度共识。”
由此,骆驼不再是个外人误解的死结,一下子成为学校精神的形象的载体——既体现出地域特色,又彰显精神内涵。由校友自发组织,到学校内外充分互动,“兰大骆驼”可以说是校园文化认同塑造的一个典型。但放眼望去,在我们的高校中,这样案例并不太多。
校风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何在一些高校遭到学生的冷落?固然有一些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但对真正能凝聚校园共识的校园文化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兰大骆驼”这一案例让我们看到,只要学校足够用心,哪怕是一个流行的段子,只要能与学校精神契合,通过在精神层面进行提炼、引申并充分传播,一样能让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摘编自6月24日《光明日报》,原题为:《从“兰大骆驼”看校园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