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集团里,学校各美其美
根据学校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方位、发展优势与比较差异、地理位置与硬件水平、社会环境与供需关系等要素,选取“紧密型”或“松散型”等不同模式,将学校中的强与弱、大与小、老与新整合为新的有机功能体,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
■见习记者 尹晓军 特约通讯员 高望
在当下,集团化办学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2009年,沈河区大胆探索,组建了沈阳市第七中学等10余个学校集团,走出了一条“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全员集团化道路。
通过集团化办学,优秀管理经验、优质资源实现共享,有效补齐了集团内各校发展的“短板”,家长对集团内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不留死角,全员实现集团化
作为沈阳市第一个通过省级评估的基础教育强区,人们对沈河区教育优质均衡的急切渴求促使教育部门寻找能带动薄弱学校最快、最有效方法——集团化。
实行集团化办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10年沈阳市大规模的区划调整,使沈河区学校数量增加13所,新增校和原有学校差距很大。
其实,集团化办学在沈河区并不是新概念。在早期的集团化实践中,沈河区就曾以名校并弱校和名校空降新城区的方式进行过大胆尝试。
“这样尝试的实质是‘一校两制’,挤弱不扶弱,济新不济老,局限性太大。”沈河区教育局副局长徐强说。2010年,沈河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学校全员纳入集团化办学框架的决定,对全区54所公办学校和5.8万名学生“不留死角”地一次性全员纳入,并以优质学校为总校,一举成立10个教育集团。
徐强说,所谓全员纳入,就根据学校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方位、发展优势与比较差异、地理位置与硬件水平、社会环境与供需关系等要素,选取“紧密型”或“松散型”等不同模式,将学校中的强与弱、大与小、老与新整合为新的有机功能体,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
紧密型教育集团模式,即集团总校通过对成员学校的兼并重组,使其成为总校的一个校区或校部,形成深度融合、整体发展的局面。采取“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运作方式,实现“人事管理统一、经费管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评估考核统一”的“一体化”管理。
松散型教育集团模式,即集团总校与各成员学校间相互独立,互为支撑,采取“多个法人、独立校区、完整建制、资源共享、自主管理”的运作方式,集团总校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
牛奶不稀释,形成有机整体
很多人质疑:集团化办学中优质学校这杯“牛奶”是否会被稀释,相对薄弱的校区是否能有效提高?
在文艺二校校长田冬看来,集团化办学中必须抓住教师和管理这两条主线才是硬道理,让人尽其才,让学校各展其能。
从2009年开始,文艺二校就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在区域内率先试点集团化办学,5年间先后合并了4所小学。不同以往集团化办学,文艺二校在集团内同时采取“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办学模式,新增学生1162人,新并入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72%。
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文艺二校集团采取了管理重心下移的“扁平化”管理,直接授权给各校部,每校部设执行校长,分别组成了4个责任明确、相对完整的管理团队。执行统一的制度、统一的考核办法、精细化的检查反馈、网络化办公、各校部间的视频化远程交流等,使4个校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校长为中心、事事需要授权的模式,充分调动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各校区内的管理程序简化而实效,学校管理不断科学化、民主化,越来越体现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特征。
集团制定了统一的教师上岗培训和考核评价制度,在名师、骨干教师带头的同时,学校将教师划分为几个团队进行竞争合作,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热情。
学校还对地点相对较近的3个校区,采取校部按年级设置的办法,把各校区原有队伍打乱重组、重新按需定岗,自愿者上、能者上,鼓励新人上。
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田冬坦言,追求发展的内因被驱动了,优质资源“这杯牛奶”不仅没有稀释,反而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学校的鼓励引导,教师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学校的自身造血和各自发展,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田冬说。
资源再分配,学生就近入名校
在集团化的推动下,各校均得到了“实惠”,领头名校为集团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做到了真正融合,每个孩子在学校面对的是一样的环境、一样的伙伴和一样的师资,做到了教育资源校内再分配。
在沈阳,七中教育集团“名气很大”。集团成立伊始,就兼并86中学,在东部领建七中东校,接管82中学,并代管了149中学两个年部,兼并重组之后七中总校各年级教学质量排在全区首位,七中东校区期末监测总分平均分大幅度提高,82中学的管理、教学质量、队伍建设以及社会声誉也都有了明显提高。
七中教育集团整体提升的秘密就在于,集团内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积极改进,互相尊重每一所学校,教育集团已然成为和谐共生的“大家庭”。
一位家长在信中写道:“我们很幸运,搭上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这班快车。感谢合校,让我们这些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走入名校。”
集团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有21个社区、57727户、135541人口纳入集团总校服务半径,学生因集团化办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学校的教育服务。尤其是东部地区接近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上七中、文艺二校等优质学校。
“从沈河区集团化办学实践来看,此举是破解‘上好学难’问题、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发展之路。”沈河区教育局局长侯德安说。未来,沈河区集团化办学将会开展更多项目合作管理,为“捆绑”的学校“松绑”,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兼容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