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历史遗产保护被纳入武大建筑系专硕必修课 12位专家开讲
2015-06-18 07:51:33
 

  优势

  “建筑本身就是文脉相连的”,依托武大老建筑群,研习历史遗产

  6月12日,武大建筑系的专业硕士参加了历史遗产保护理论课的期末考试。

  试卷最后一题,让学生阐述听课心得。一位学生写道,“历史遗产保护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和问题,作为建筑系的学生,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如何施工,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坚守古建保护原则,继而制定保护策略。”

  这正与童乔慧的开课目的暗合,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确立正确的遗产保护价值观,将历史遗产保护的基因灌输到学生身上。“历史遗产的价值在于,使城市物质形态在变化的社会潮流中,保持自己独有的魅力。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武汉市及周边城市遗产保护现状结合,研究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为学生建立相对系统的历史遗产保护学框架。”早先在研究生精品课程申报表上,童乔慧为历史遗产保护理论课写下这样的推荐语。

  开课要有想法,更要有支撑。武汉大学拥有15处、26栋风格独特的早期建筑,去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就认为,武大古建有申遗潜力。童乔慧说,“武大老建筑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我们开展历史遗产保护教学,本身就有优势。”其实,不仅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武汉市的民国建筑群、武当山和荆州的古建筑,也都是课堂上研习的内容。

  “建筑本身就是文脉相连的。学生以后无论是做规划还是做设计,是从事现代建筑还是研究古建筑,都需要系统学习历史文化遗产知识。”在童乔慧看来,历史遗产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见证城市的历史变迁,也蕴含着从建成至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丁援也认为,历史遗产保护不仅包含对实体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包括对附着其上的文化精神的传承。

  忧心

  “学生都想干规划设计,不愿做古建保护”,看不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无界课堂”开讲后,每次讲座都有上百名学生前来捧场。尽管课堂火爆,但谈到当前的历史建筑保护,丁援直言,他的感受就是“痛心”。

  古建筑保护的人才短缺,诸多古建筑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丁援认为,现在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令人痛心的是,历史上建筑文脉常存断裂之虞。很多建筑毁于战火,更多的则是败落失修。”

  对此,多次“蹭课”的颜欣深有体会。“武大文学院楼是保存比较完善的民国建筑,但我翻遍了档案馆、图书馆,找了武汉多位古建筑研究专家,都没能把历次修缮的信息找全。”颜欣的毕业设计耗时3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东奔西走地找资料上,“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要设计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必须详细了解建筑的修建和历次修缮信息。”

  让丁援最忧心的,是“建筑系学生都想干规划设计,不愿做古建保护。”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古建筑保护的前景还没被充分认识,很多建筑系的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创新才有价值,古建筑保护没有创新潜力。

  而且,现在本科生毕业做规划设计,一年后平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而从事保护的学生,年收入5万元都不到。

  当前,各地“拆古建新”屡见不鲜,丁援认为,这正是专业保护人员缺乏、保护意识缺失导致,“如果人们只从经济利益出发,自然看不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新闻

来源 | 人民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