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上课,是他的节日——学生追忆童庆炳
2015-06-15 20:26:11
 

  新华网北京6月15日电(记者 周婷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理论家童庆炳,6月14日下午突发心脏疾病,溘然长逝,享年80岁。

  童庆炳教授是我国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有人称他文艺理论界的“教父”“泰斗”,但在学生们眼里,他就是那位广纳英贤、严谨治学、鼓励信赖学生的可亲可敬的老师。

  在近60年的执教生涯中,童先生桃李满天下,目前国内文艺理论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包括罗钢、王一川、陶东风、李春青、黄卓越、蒋原伦、丁宁、赵勇、毛峰等,都曾受教于他。作家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等,也都曾是他的学生。

  童庆炳1936年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1955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

  “今天我们开始讲文学的类型……”1958年冬,在可容纳数百人的教室,童庆炳面对学生,清了清喉咙,带着蹩脚的普通话,尽可能大声地喊了起来。童庆炳曾这样回忆他教学生涯的开始。

  对童老师而言,上课就是他的“节日”。

  “始而怕上课,继而喜上课,终而觉得上课是人生的节日,天天上课,天天过节,哪里还有一种职业比这更幸福的呢?”童老师曾说,他一直有一个愿望,他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有一天讲课时倒在讲台旁或学生怀抱里。

  每次上课,前一个晚上,他必会洗一个澡,去除身上的污垢。走上讲台时,他一定穿上他最好的服装,系上领带,穿上擦得锃亮的皮鞋。

  教室的讲台旁,通常总放着一把椅子,但他从不坐下。他总是手里拿着一支粉笔站着、走着讲课,讲到兴奋时,就或跳或舞,引起学生会心地笑。而在他下课后,则累得瘫倒在沙发上。

  童老师上课,从不摆老师架子。他允许学生举手插话,提出疑问或反对。“讲过的观点经过争论而被学生消化、发展,受益的不但是学生,而且有我自己。”他说。

  近60年来,童老师就这样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长年从事文艺理论、古代文论的研究工作,在文学基本理论、教材建设、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及阐释、文化诗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研究。在他带领下,北师大的文艺学一直走在学界前列,被誉为国内文艺学的“黄埔军校”。他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目前在全国500多所高校使用。

  “他在文艺学领域是泰斗级的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教授,“生活中的童老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人,对美好事物非常向往。他为人宽厚,奖掖后学,学生们有困难他都会去帮助”。

  1987年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创作研究生班,童老师出任这个班的总辅导员,并开设长达一学年的“创作美学”课程。当年莫言曾经有一次因为回家盖房子没请假,鲁迅文学院的老师想开除他,童老师出面力保,并安慰莫言“不要紧张,开不开除,北师大说了算”,后来此事得以化解。

  “童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包容、信赖,使我深受其益,这也成为我对待学生的信条。”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蒋原伦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童老师组织了还是硕士的他们撰写文艺心理学丛书,极大地激励、提升了他们的研究热情和能力。时隔15年,蒋原伦组织自己的学生先后撰写了媒体文化丛书和新媒体丛书共2套10本。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毛峰对当年考博士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当时完全是按照另一位教授的文艺学观点准备投考的,但是童老师给了他一次“变通的复试”,在家中与他就“解构主义”、文学创作等问题进行交流。几个月后,电话里传来童先生低低的声音:“你被录取了。”

  “童老师并未在考试成绩上严苛以待,而是看重学生的学术才华与潜力。童门弟子,大多如此。正是这一广纳英贤的学术胸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朴素而扎实的学风,造就了一个文艺学理论流派。”毛峰说。


编辑:小微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