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摔手机式”管理摔碎的是教育的爱
2015-05-29 09:08:00
 

  原标题:“摔手机式”管理摔碎的是教育的爱

  一些教育者仍将教育管理等同于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将教育民主、师生和谐拒之门外。在这种教育惯性的驱使下,出现“摔手机事件”,也就不奇怪了。

  ■耿银平

  北大附中武汉为明高中日前掀起搜查手机的突击行动。高二某班上晚自习,老师搜出3部手机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摔碎。学生小雅的手机第一次没被摔坏,老师又捡起来摔了几次,直到它散成三块。对于这一“严打”行动,学生们大都觉得有点过头。(《武汉晚报》5月27日)

  笔者并不怀疑摔手机的教师的动机是为学生好,怕玩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可是,当教师为了所谓的“好”的需要、“爱”的需要,将学生的手机狠狠摔在地上的时候,摔的不仅是一部手机,也将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将教师自身应该有的为人师表形象,都摔到了地下。

  “摔”这个充满了冲动和负面情绪的动作,越是强烈而无法抑制,就越是凸显教育者的强势地位,他们是那么高高在上、威风凛凛,潜台词是“手机就是不能玩!你敢玩,我就敢摔”,强制堵截、一律封杀、不要沟通、无比“霸气”。

  就算是这件事情能得到“圆满解决”,由此带来的精神损伤和心理伤害,却会长期沉淀在学生的精神深处,那些经历者甚至是旁观者,内心都会留存有无形的畏惧感,这就是粗蛮教育带来的后果,每一种霸道而缺乏道理的教育暴力,哪怕是很小的,都会给学生造成长久的心理创伤。

  特别是当下,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平等、协商、民主和被尊重意识,得到了空前提高,更希望以平等的姿态,站在教育者面前,和教育者进行相互争鸣的对话、互通有无的协商、充满真诚的情感交流,但是,一些教育者总是忽略教育对象的这种新变化、新特点,依旧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用充满霸道的方式管理学生,这只会加剧教育关系的紧张,导致师生情绪的对立。随之产生的后果,很可能会损伤学生内心深处对教育和教师的信任,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好的教育从何谈起?

  正是为了优化教育效果,《教育法》特别强调,“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师德规范也一再强调,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要站在信息社会的潮头,在成为知识传授者的同时,更要成为情感陪伴者、人格塑造者和心灵呵护者。可是,在摔手机事件中,这些“柔性”、“现代化”的身影已经荡然无存,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个别教育者的狭隘、偏执。

  其实,类似于摔手机这样的强蛮管理,在校园里并不罕见,比如有的学校规定,禁止男女生校园内结对散步、同打一把雨伞、男女同学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女生必须剪短发等等,这些荒唐的教育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说明在当下的教育中,“粗放式管理”以及霸道思维,并非个案。一些教育者仍将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妙法”,把教育管理等同于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将教育民主、师生和谐拒之门外。在这种教育惯性的驱使下,出现“摔手机事件”,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教育现代化,不应该仅仅是硬件上的“更新换代”,以为接上网线,让多媒体互联网进入课堂就是现代化了,更应该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上,多一些现代化理念:用相互协商取代高高在上,用真诚互动取代自以为是,用心平气和取代充满霸道,用循序渐进取代急于求成。多实施温情管理,将每一位孩子当作“平等而值得呵护的生命”,静等花开。如此,野蛮粗暴的教育方法才有望杜绝。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