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深化内涵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5-05-28 09:08:00
 原标题:深化内涵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宜宾市内仅有的一所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学院在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评定为优秀,2010年,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始终秉承“以德为魂、以能为本、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办学理念,坚持“对接产业办专业、联合名企建专业、办好专业为产业”的思路,根据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需求,聚集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和实践“产业导向、德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循环双驱动”教学模式改革,完善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方高职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元联动、聚集资源,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新的突破

  在政府主导下,学院与五粮液集团双方联合组建“五粮液技术学院”,形成多形态资源联合、双主体共同管理、多层面融合发展的办学态势,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一重突破”。学院建立3个“专业教学中心”,并将白酒技术、机电应用技术、物流技术3个研究所分挂3个中心。2014年3月,学院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教学中心、共建技术研究所、共建实体企业等多层多样的专业实体化建设,为五粮液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支撑和保证,实现了学校专业与五粮液集团子公司层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二重突破”。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三联机制”,分别是校企利益联结机制、校企资源联合机制和校企发展联动机制。通过“三联机制”的创新,从机制和制度层面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长效稳定运行,学校聚合多方力量合作办学的能力显著增强,为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五粮液技术学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示范的引领下,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活动广泛开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五粮液技术学院获得的品牌资源,为五粮液技术学院走出去联合白酒企业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普什模具公司深度融合,实现了项目开发、基地建设、队伍建设、数字化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在学院设立了“专家工作室”,在企业设立了“教学事业部”,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和职工培训;学院与一汽大众汽车制造公司开展了全省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合作,在企业设立了“教师工作站”,在工科类专业中广泛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院依托西南交大,联合成都铁路部门开展“全订单教育、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对接产业、联合名企,高水平建设专业及其专业群

  对接产业、联合名企,开展高水平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按照“对接产业办专业、依托名企建专业、建好专业为产业”的专业建设理念,围绕宜宾产业群发展需要,大力开展高水平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一是对接产业需求,开展重点专业群建设。学院对接白酒、茶叶等食品饮料产业,服务五粮液集团等企业,开展生物技术及应用、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专业建设;对接机械装备制造支柱产业,服务五粮液普什集团等企业,开展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建设;对接现代物流新兴产业,服务于五粮液安吉物流集团等企业的发展,开展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商务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建设;对接电子信息及材料新兴产业,服务五粮液盈泰光电集团等企业,开展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通信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专业建设;对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于宜宾鲁能集团及区县规划设计等30多个单位,开展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等专业建设。

  二是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改造传统专业群。根据宜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区域大型企业集团,校企共同开展专业改造建设。学院大力加强对数控、电气、化工、网络、茶叶、畜牧、作物、旅游、营销等传统专业的改造更新。2013年以来,学院对接产业需要,开发课程119门,对接职业标准48个,企业技术标准74个,职业资格鉴定项目450个,融入技能竞赛项目30个,企业典型生产项目74个。为支撑宜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宜宾在川南城市群率先崛起,提供了一线产业人才的支撑,同时带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学院托管的屏山职中在2013年的培养规模达到1046人,较之托管前增长了3倍多,专业增加到11个。

  三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建设评价制度,实现专业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各院系根据宜宾产业需求变化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改造或淘汰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近年来,学院根据宜宾的能源化工轻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第二产业和粮食、茶叶、畜牧等农村第一产业以及金融贸易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接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新申报了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物流工程技术等4个新专业;适应高铁发展对紧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深化与西南交大、成都铁路部门的合作,新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铁道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铁道电气化)、通信技术(铁道信号)3个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具特色

  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了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形成了“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生物专业形成白酒生产过程的“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专业形成了“多样性需求、多方向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全面推进“产业导向、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徒制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数控、模具、电气、通信、建筑等专业形成了“全订单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机制、精密等专业形成了“基于订单培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物、茶叶、畜牧专形成了“基于食品生产的农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深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双驱动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各专业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双驱动双循环”即:校企双轴驱动,以“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五阶段为大循环,以课程“教、学、做”三步骤为小循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形成了“产学交替递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形成了“项目引团队学”、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平台学多样包”的专业教学模式。

  对接岗位、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成效大

  学院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地方产业及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专业工作岗位群,对接融入专业技术技能职业标准,形成了职教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建立起学院素质教育课程系统;各专业在专业课程系统重构中,在市场调查基础上对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整理,按照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岗位(群)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职业素质进行分类、重组,构建出专业课程系统,专业课程直接指向职业岗位(群)。各专业根据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要求,在通识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选择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相联的特色课程,使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2013年以来,学院建立了专业“技能大赛”融入课程内容的制度。2013年全校有30个技能大赛项目被引入到30个专业99门课程中。2014年,学院建立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制度。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全院共计完成了119门课程标准的制订(其中公共课3门,专业及专业基础课33门,专业核心课67门,素质课程16门);对接职业标准48个,企业技术标准74个,450个职业资格鉴定项目借鉴作为课程教学项目;融入技能竞赛项目30个,企业典型生产项目74个。

  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了课程改革与建设,并带动学院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整体提高,全院37个专业重点开展了119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共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课程34门,编写并公开出版教材41本,其中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材29本、校本教材90本,生物专业白酒系列教材填补了国内高职高专教材的空白,获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首套白酒系列教材认证证书。

  学院通过政府主导、依托行业企业,努力聚集社会资源,实现较高水平的专业建设目标,努力增强办学实力和综合实力,提高学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提升学院面向川南和“白酒金三角”的社会服务能力,建成服务宜宾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全国知名、全省一流、区域龙头”的高等职业院校。(王丽英)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