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承担着比以往更重的教学责任,其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各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效果差异巨大,因此很多时候学科素养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通过关键问题切入,我们找到了一条切实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案。
■牛学文
教学难点与关键问题“从群众中来”
在各类教学观摩中,我发现,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差异非常大。以“新航路开辟”这一内容为例,单一的知识性传授型课堂效果较差,而综合性学习式教学方法效果较好。这一差异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教师素养问题。有关“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剖析,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人文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同时又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简言之,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教学难题。
目前综合文科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相关课程目标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至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这既涉及综合文科课程的学科本质,又涉及具有普适性的公民人文素养教育,需要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
在我看来,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就是指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或逾越的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居于学科核心地位,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容易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历史与社会认知体系的问题。如,帮助学生建构时空概念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整体观和唯物史观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方法图式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问题等。总之,这些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建构历史与社会思维框架的基础问题。
从2014年5月至今,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教学关键问题的提炼、征集工作。
初始阶段,主要是基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征集、提炼关键问题,比如,如何运用地图和图表、如何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如何建构空间概念、如何建构时序概念等。
浙江省教研室正式发文,在一线教师与教研员中,广泛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征集活动。共征集了104个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评出57项相关研究成果。
在问题征集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一系列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疑难问题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筛选并最终确定教学关键问题。同时课题组核心成员在讨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搭建了教学关键问题的逻辑框架。经过研讨,初步确定“时空思维”、“区域认知”、“历史认识”、“综合联系”、“公民教育”等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关键问题条目进行梳理,进一步确定了28个教学关键问题。
哪些关键问题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不断反馈的方式,将理论导向与实践研讨相结合,最终确定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关键问题。具体包括:如何构建时序概念,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描述区域的空间位置,如何认识生活的区域和生活的变化,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培养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何巧用地图图表达成时空认知,等等,共28类大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全省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推广从关键问题切入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所以有底气地确定上述问题是关键问题,因这些问题的最终确定,调动了教研员、一线教师与相关专家的集体智慧,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反复讨论、推敲、验证的过程。
其一,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例如,如何建构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时空观念),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如何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认识),如何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综合联系),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参与)等。
其二,理论对接实践。上述一些基于理念演绎出来的“理论问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去归纳总结。通过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实践,我们梳理了该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难点和困惑,最终进行提炼、梳理。
其三,对于一些鱼目混珠的问题,由相关专家在专题讲座中进行澄清。比如,朱光明研究员指出,教学关键问题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关键问题还应着眼于课改进程:之所以称之为“关键”,就在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下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关键问题应基于课程标准的有关论述,应包括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还要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入把握,包括核心思想、核心概念、核心能力;也要有基于教学成功经验的解决方案;还要有基于学业评价标准的有效办法。
基于关键问题研究,推进课堂变革
在相关的课堂调研中,我还发现,类似“新航道”的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中呈现的状态更为复杂。一些教师自身有较好的知识积累与修养,可是上课却不得要领,无法在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相反,一些新入职的教师,自身学识与修养可能还有欠缺之处,但能抓住“学科重点”,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在另一所学校,教师所教的“学科重点”却并不一定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实践问题的思考,即研究最终还要着眼于解决课堂问题。
具体做法是依托教师目前较为熟悉的教学方法,将以往教学成果再推进一步。“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目前在浙江省教师中认可度很高,有关“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07年荣获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又荣获第一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省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通常鼓励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它具备综合化、生本化、课标化三大特点。
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有效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可以说,“教学关键问题”是目标任务,“综合性学习”是方法手段;“教学关键问题”是内容,“综合性学习”是形式。它们都指向“学为中心”,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两者都是当前深化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密不可分。
目前浙江省内各地教师依据“综合性学习”方式设计了多种教学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为此我们还举办了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为主题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具体授课内容从课程标准出发,依据“关键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上述方式有效地推进了全省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整体变革。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