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漫子)正在进行的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百项产品展示着中国创造的新高度。这些创意设计要变为实实在在可靠耐用的产品,在制造环节需要大量的“一流工匠”。但当前,如何弥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破解的难题。
高技能人才缺口超百万
12日,由摩根大通等机构在京举办的“领先一步”系列研讨会之“中国人力资源储备”讨论上,与会企业家与业内人士指出,快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并没有解决技能缺口的问题。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工由于普遍缺乏相应技术培训,给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造成极大困难。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2010-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需求约为11577.3万人,短缺927.4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3067.1万人,短缺为105.8万人。
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供应者,职业教育有着不容推卸的使命。山东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对记者说,“学了两年模具制造,连把正宗的瑞士军刀都没摸过。”一个连优质模具都没有见过、触摸过的技术人员,如何做出一流的模具?
职业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
观察产品细节,可发现中国高精尖制造能力缺失显著,许多产品体系仅解决了有无生产能力的问题,而在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工艺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
浙江省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徐新华常对他的学生们讲,奔驰的副总裁是从技工做起的,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就是一个工匠。
“工匠精神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和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人们常常以为工匠只是从事机械重复的劳动者,事实上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笃定沉着的气质、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徐新华说。
不少与高职院校结为合作关系的企业表示,职校整体至今仍滞后于企业和产业,无法跑赢市场。
职业教育到底为何滞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史秋衡认为,科研院所与研究性型大学并未将前沿研究成果输送到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与企业、产业对接时感觉没有筹码。因此,不仅校企之间缺乏联结,不同层次学校之间也没有结成战略联盟。这也是校企合作的难点所在。
“学校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场所:既要传授职业技术,也要传承职业精神;既要承担好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又要担负服务和贡献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史秋衡说。
“真刀真枪”培养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关键还得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苏志刚说,就人才培养来说,需要完成两个培养目标。首先是素质,在实践中、工作中真刀真枪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其次是能力,学习最先进的技术、获得过硬的产业技能、拥有理论知识之上的视野,最终给学生一个可以期待的前途。
在职业教育体系架构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职业教育应当打破在职教内部凑热闹的局限,向横纵两个方向延伸。在横向上,加强合作、抱团发展。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与企业、行业、区域的关系,借助政府破除“招生歧视”与“用人歧视”。
从纵向来看,通过战略项目,推动不同层次学校间的合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各段的差异化需求,打通中职、高职、大本、研究生的“壁垒”,加强纵向配合。由科研类大学负责规划、研发;由应用技术型大学进行工业设计、反复试验、工艺改进;由高职与中职院校负责产品实现、智能化生产、保质出品。
史秋衡认为,汲取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需要在国家层面拓宽平台:一是进行科学的路径分类,即结合院校特色、根据不同产业链形成科学的差异化路径,拒绝“千校一路”“千校一面”。二是做好结构内的衔接,根据市场需求,每条产业链对应一条完整的由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型大学共同参与的专业链。
此外,专家还建议,“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还应灵活运用大数据,建立行业、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岗位统计报告,并根据社会对不同工种、职业的需求,开展高效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