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教育5月11日电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先后担任校长。
2015年高考临近,为了让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各大高校的招生录取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新华网特举办2015年高招系列访谈活动,邀请各大高校招生办老师解读各高校2015年高招政策。
5月11日上午,最新一期2015年高招访谈迎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政策解读,让我们直接切入主题,请听嘉宾为您娓娓道来。
主持人:
高招系列访谈的前几期,很多老师都谈到,他们学校都在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上做出非常大的努力,也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大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呢?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招办副主任苗苗:
国际交流这方面我给大家介绍三点。首先我们和全球244所知名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派出大概不到两千名学生出国参与交流,每年有13个国家公派项目,38个寒暑期项目,海外实习和国际会议项目供学生选择,这还不算学生所在院系和海外院校有院际的交流项目,商学院这方面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主持人:
商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交流政策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
除了学校有校际交流项目,暑期、小学期、短期访问项目之外,商学院主要做的是学院层面的国际交流,我们有60多个院际的国际交流伙伴,学校短期交流伙伴,我们这些交流伙伴都是学生在二年级、三年级有机会到海外学习一学期或者一年,这一学期的学习是双方互免学费的,我们接收150多人,派出150多人,学生只要承担生活费和国际差旅费就可以了,在国外学习一个学期,成本很低,大概五六万,学院还拿出100万资费资助这些学生,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还可以给它补贴差旅费和生活费。
除了直接的出国交流机会,商学院还通过国际上两个顶级的国际认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管理体制过程上和国际接轨,这个教学管理环节就是要强调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的修订,要考虑全方位的家长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老师不能随心所欲地想教什么教什么,要强调严格的过程管理,目标明确,培养什么能力都要有考核。对我们来说,国际化一个是过程管理上加强了,另外一个就是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进行国际交流。
我们有60多个国际交流伙伴,每个伙伴有三四个交流机会,这样每年大概就有两百个左右的交流名额。严格来说我们学生只要有兴趣出国交流都有机会去参加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60多个国际交流伙伴70%、80%都是欧美名校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