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妈妈微信写诗与女儿交流 无心插柳出书《沙漏的时光》

2015-05-07 08:39:00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翻开《沙漏的时光》,目录上显示有7卷,分别是“生活的行板”、“天地大美”、“工作的苦乐”、“旅游的意义”、“艺术的馨香”、“思绪的凝结”、“分享的收获”。在妈妈的影响下,袁馨仪也开始闲暇时用微信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晒在朋友圈跟妈妈分享。
 

  原标题:妈妈微信写诗与女儿交流 无心插柳出书《沙漏的时光》

崔俊蓉(右)和女儿袁馨仪合影。

重庆晨报记者 黄晔 报道

  两年多来,44岁的崔俊蓉生活因微信变得更有诗意,原来她每天坚持写一首“微信诗”,或直抒胸臆,或白描生活,或记录感悟……

  写诗的动力来自哪里?因为正上高中的女儿住校了,不能天天见面,崔俊蓉便把“微信诗”晒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与女儿分享生活点滴,“这也是一种陪伴的方式。”没想到,近日由女儿作序,《崔俊蓉@在路上2014微信集:沙漏的时光》出版了,书中长长短短的小诗、随笔、散文有近9万字。

  职业律师爱上写诗

  崔俊蓉是位律政佳人,1992年开始从事律师职业,至今已有23年了。

  表面看起来,律师跟文学不搭界,但因为热爱生活,因为有了方便的网络表达途径,崔俊蓉重拾中学时代写日记的爱好,每天拿着手机创作,坚持在“朋友圈”发心情。

  翻开《沙漏的时光》,目录上显示有7卷,分别是“生活的行板”、“天地大美”、“工作的苦乐”、“旅游的意义”、“艺术的馨香”、“思绪的凝结”、“分享的收获”。

  “鸟未醒鸡已鸣,推开窗,能闻到青草、银桂的清香。回归轨道,又开始,循环往复惯性的前行;但心中,盛开着诗意的远方。早安!”这是去年2月7日崔俊蓉在朋友圈发的问候,被编在“生活的行板”一节。崔俊蓉说:“那些年,喜欢诗人傅天琳的诗,清新而深刻,自己写的不过是记录生活的随笔。虽然追求语言的表达美,有时遣词造句也会进行一番打磨,但远远达不到诗的境界。”

  记录生活陪伴成长

  崔俊蓉笔耕不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要留住这匆匆的日子,用记录的方式跟住读的女儿分享生活、陪伴成长。

  崔俊蓉的女儿袁馨仪是南开中学高三学生,从上高一起,孩子就不得不住校,这样每周见面的时间只有周末。“写微信的初衷是想与可可(女儿的小名)互动交流,引导激励,平安度过逆反的青春期和高考季。”崔俊蓉说,原本打算待女儿上大学时编辑成书送给她,温暖她的成长路。

  起初,女儿在朋友圈看到妈妈的“微信诗”不以为意,后来渐渐觉得温暖,在帮妈妈整理的过程中,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日,看着妈妈把去年的微信整理成册,虽是意料之中,但我还是很惊叹。惊叹每日的三言两语微乎其微,竟却如此厚重丰富;惊叹曾经模糊的匆匆,清晰中又多了一份回味。”昨日,袁馨仪说妈妈的粉丝不少,甚至还有她的同学。

  在妈妈的影响下,袁馨仪也开始闲暇时用微信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晒在朋友圈跟妈妈分享。

  朋友点赞多收获也多

  一年365天的记录,如今成了一本256页厚的书,崔俊蓉用指尖留住了时间。现在,坚持每日原创,记录生活、分享交流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朋友圈里的很多朋友也形成了一种习惯,静静地读着她的“微信诗”,默默地点赞。

  崔俊蓉说:“其实,记录也罢,不记录也罢,专心致志地面对生活,感悟珍惜,这就使无意义的生活有了意义。每天真实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点滴,那些帮助影响我的人,那些激励我的话、感动我的故事,那些琐碎而温馨的画面,我都希望定格在沙漏的时光里。”

  收到《沙漏的时光》的朋友都在感叹,自己的时间到哪去了,天天与手机做伴的自己怎么不能也来一次心灵的记录。一位朋友说:“这是一种正能量,每天看到崔俊蓉诗意般的语言,自己都觉得很美好。”

  微信诗让诗歌

  从艺术殿堂走进生活

  “自媒体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或许也能成为一种诗歌创作的新载体。”《红岩》副主编、诗人欧阳斌说,诗歌是文学艺术最尖端的部分,这样的“高不可攀”让诗歌离生活有些遥远。

  其实,古人也有兴起墙上题诗的做法,我们未尝不可用手机,在微信上直抒胸臆。从现代诗的发展看,白话诗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朦胧诗也影响着一代人,进入网络时代,诗歌的性质不变,但传播渠道可以多样化。这更利于让诗歌从艺术殿堂走进生活。

  如今,微信跟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或许在这个载体上诗歌情趣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生活必需品。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