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遵循市场规律
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专业思维是一流的,但是创办企业就需要转换思维方式,不能沿用科研思维来办企业,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企业。丁列明从一开始就注意清晰界定产权,按照市场原则处理各方面关系。
丁列明认为科研创业人是最重要的,从一开始他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02年7月丁列明与耶鲁大学博士后王印祥、医用化学博士张晓东一起商讨抗癌新药项目推进问题,2003年1月丁列明和王印祥回国共同创办企业,当新药研发进入临床阶段,丁列明又邀请既懂药学又善于公关的谭芬来博士加盟。他们建立起一支市场和销售团队,面对混乱的国内药品市场,坚持用技术和产品说话。按照科学规律搞科研,遵循市场规律办企业,丁列明“丁是丁卯是卯”绝不含糊。
高科技成果不实现产业化就不能创造价值、造福社会,而产业化还只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实现商业化才是真正成功。换句话说,高科技企业的好产品卖不出去就无法获得商业利润,企业将无法生存。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是科技发展,一个好的科学家或发明家并不等于就是一个好的企业家。科学家一旦成为企业总裁、总经理,首先就要肩负起企业营运、盈亏责任,需要完成从一个科技型人才到企业家型人才的转型。当年,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因为没有完成这种转型而倒下,当他在市场中逐渐学会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意识,完成这种转型以后才重新站立起来。东英(江苏)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乐群认为,科学家只需要专心致志把一件事做好做出色,而企业家则需要兼顾做好方方面面,这种角色的转换需要能力和时间。
或许是天才、运气,或许是汲取了前辈科学家们创业经验,丁列明从创办企业开始,无论是产权划分、融资,还是企业运营管理,他都自觉地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强化管理、积极沟通,在生死攸关的困难面前坚持下来,终于收获了市场回报。
寻找适宜生长环境
做实业最重要的是发展环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曾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科学家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是非传统产业,或者是新型产业形态,参与者少,产业链薄弱,亟须通过政府的鼓励支持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追随,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特殊价值,更需要政府高度关注,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贝达药业所在的杭州余杭区政府按照“空间集聚、产业集群、技术集约”总体要求,努力打造高新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吸引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于此,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很好地支撑了贝达药业的发展壮大。
谈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最大变化,丁列明认为科学家在专业领域内把病看好就行了,而企业家的面则广得多,对管理和沟通要求会更高。医药行业从研发、审批到进入市场都和政策关系密切,所以和政府、专家、机构的沟通都很重要。科学家通过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沟通能力成长为企业家,当然很好也很有必要。但是总的来讲,科学家的兴趣能力特长并不在此,对处理各类社会关系等大都不太擅长,为了让科学家把精力更多投入到研究创新上来,各类行政后勤服务性质的工作可以由政府予以支持。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就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丁列明创业成功提供了决定性的扶持。
现实生活中在介于科研部门和公司企业的两岸之间,存在着一个技术供给与商业需求的生死之海,被称之为达尔文之海。在达尔文之海两岸,一边是科学家,另一边是投资者和企业家。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期望、信息资源和表达方式,科学企业家则是既具有坚实技术背景,又具备企业领导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是能够带着自己的创新跨越达尔文之海并分享创新最终成果的人才。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呼唤更多的科学家丁列明,也期盼更多能够跨越达尔文之海的科学企业家。(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