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都教育遵循六字成长处方
昨日,教育部继续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北青报记者跟随督导组前往朝阳、通州等区县进行观摩活动。国家督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教授沙洪泽考察完花家地实验小学后表示,“朝阳区的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长办学思路很清晰,我感觉孩子们在校园里很快乐。我认为,孩子们在校园里是否快乐是衡量学校是否优质的一个很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校长办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湖北省教育技术装备处主任林水洲对通州区特殊孩子随班就读的做法进行了肯定。
首都义务教育均衡指标纳入区县政绩考核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一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北京市不仅承诺到2015年明显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而且首度将义务教育均衡指标纳入到北京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
据2014年的初步统计,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是950亿。截至2014年,北京小学生均经费支出23000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36000元,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如此投入,得以保证每所学校都能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主要项目,使任何一名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能够实现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上的基本均衡。
为学生开出“成长处方”
同时,北京近年来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开出一张“综合处方”,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有尊严成长的“绿色”环境。
具体而言,让孩子在学前“玩”痛快,在小学“慢”下来,在初中“宽”一些,在高中“活”一点,步入职业院校“高”上去,接受大学教育“新”起来。6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全链条”改革是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改革。要通过改革,使教学方式方法和考试招生评价制度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超越单纯的知识性评价,向综合性素质评价方向努力。
改革让百姓有“获得感”
“改革的成果要让老百姓感受得到。”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说。“改革思路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横向是促进教育资源高效治理与应用,纵向是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修补原有培养链条的阻断性。”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
今年的中招为初中毕业生搭建了多条就学成才通道,中考生的升学途径多了,家长的选择多了。尤其是对于远郊区县学生和一般学校学生重点关注,通过名额分配、定向招生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有更多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改革的最终结果是让老百姓受益,关注老百姓的“实际获得”正是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记者 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