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如何应对让人绝望的冷漠
“我有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按照我们当地农村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我女儿死了,这是命,还有什么办法呢?”丹丹的父亲叹了一口气,带着有些没落的语气说。
不过,在同母异父的哥哥看来:“妹妹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这就是一个悲剧,她当初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与丹丹的家人一样,重提案情让不少人痛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郑伦认为,不管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他母亲供述的是否属实,我们都可以看到,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作为一个社会而言,我们更要反思为什么住在一起的亲人、邻居、同学、社区这么多人,没有发现丹丹遭遇家庭暴力?
中国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观念,已经在很多人内心固化,不少人认为父母管教孩子,旁人没必要插手,更不会在发现别人家小孩遭受到家庭暴力的时候去选择报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何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对少年儿童的保护中,要建立‘监督——报告’制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相对应的是‘施暴者——被施暴者’。对于旁观者来说,有义务和责任对孩子的权利保护的支持。如果靠正规机构的话,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面对危机就能及时介入。”
作为审判本次案件的二审法官,石瑞勇长期从事青少年案件的审判工作,他深有体会地提出观点:“丹丹案件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如何保护青少年,仅通过司法手段很多时候已经晚了,需要建立全社会共同的保护体系,光靠哪一家都不能很好完成保护的工作,学校、社区和司法机关应建立联动体系统。同时,还要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也能主动保护自己。”
“司法机关、民政、妇联、团组织、NGO等各方面,在青少年问题上,是不是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享,采用精细化的手段来管理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科技手段来应对社会冷漠,以减少悲剧的产生,这值得我们思考。”何玲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郑伦认为,一些特别的社会群体不能忽略,比如单亲母亲。由于缺少父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单身母亲容易在孩子管教中出现过激行为,直至悲剧发生。目前的现状是缺少缓冲和监督的力量。
据团六盘水市委透露,他们正与六盘水师范学院合作,正在共同筹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以更好的维护青少年权益,预防类似的悲剧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