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小“工作坊”诉说的游戏精神
小小“工作坊”诉说的游戏精神
小班幼儿在“小小餐馆”主题活动中扮演厨师角色。 熊杰 摄
■本报记者 熊杰
“小小气象站”“海底世界”……这些都是厦门市思明区西林幼儿园的教师们正在筹划的“工作坊”。这可不是简单的玩具投放,而是由教师与孩子共同搭建的。近年来,该园把主题探索、区域活动与五大领域进行整合,在师幼共建“工作坊”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师幼共建“工作坊” 孩子体验角色
“叔叔,你要点菜吗?这是我们的菜单。”近日,记者走进西林幼儿园小(3)班,小朋友在自己的“餐馆”里当起了“服务生”。班级活动室里,一个角落被布置成“餐馆”,另一个角落则被布置成“超市”。
当记者提出要点餐时,“服务生”送上一份小菜单,上面画有面条、水饺、米饭等食品图样。记者点了一份“水饺”,“服务生”马上到“传菜口”报给“厨师”,并端出一盘橡皮泥“饺子”送到小桌上。小班教师沈雪芬介绍,“小餐馆”和“小超市”已经开设了将近一个月,孩子们学会了用橡皮泥制作简单的“食品”,使用塑料小刀等技能;而在“超市”里,孩子们则学会了物品要分类摆放等。
西林幼儿园园长宋远辉介绍,传统的区域活动模式,孩子操作多,交流少,没有角色身份,缺少游戏性,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不够透彻,而这种把“工作坊”建在活动室的做法,孩子一玩就是一两个月,从买到卖,从厨师到服务员、从做菜到配果汁,都能通过游戏全面体验到。
中(2)班的“我爱鹭岛厦门”主题区,侧重让孩子了解城市、了解社区。这里展示的“鼓浪屿码头”和“快速公交站”,都是教师带着孩子用废旧纸盒等材料做的。中(2)班教师郭燕玲介绍,孩子们在做模型的时候,既练习手工又了解城市建设,很乐意参与。在中(2)班的主题区,扮演导游的孩子正向客人介绍厦门的景点。
“工作坊”中,每一个主题都有多个次主题,每个次主题又都有一个小小“工作坊”。比如:“我爱鹭岛厦门”主题,由“美丽海滨”“美丽交通”“美丽社区”“美丽人家”“闽南神韵”五个“工作坊”组成。而在“美丽社区”中,教师专门找来了和现实生活中楼盘相似的模型,孩子们学会了介绍小区内部设施功能……
孩子唱主角 教师家长当配角
宋远辉说,开设幼儿园“工作坊”,是学习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取向。学习瑞吉欧,关键是要让其中国化,结合本土实际情况,符合中国孩子的心理特点。
在大(3)班,记者见到一个小小天气预报台。在“我知道的天气”主题墙上,孩子们画出了风霜雨雪的标志。主题活动前,教师让家长带着孩子观看天气预报,使孩子产生了解天气的想法。之后,教师利用教室的墙壁,设计了气象记录表,孩子们入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记录自己的气象日记。教师还与孩子们一起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引导他们讲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等。大(3)班教师汪毅平说:“这些活动,都是让孩子唱主角,教师和家长只当配角。”
除了学习最基本的气象知识,教师还会引导孩子们收集有关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宋远辉说,其实我们往往会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他们通过逐步深入的了解,也能从自己的视角来认识复杂的科技知识。
游戏中认知 融入多个元素
“工作坊”除了让孩子体会语言、绘画、社会交往外,也将国学融入进来。
大(1)班“美丽中国”主题中,包括了“中华艺术苑”“民族苑”“三味书屋”等小“工作坊”。在民族苑中,孩子们用小纸片等绘制并剪出我国各个民族的服装,排列整齐进行“展览”和“买卖”。教师除了引导孩子们认识各个民族不同的服饰外,还会教他们学习《弟子规》,如“衣贵洁,不贵华”,让孩子们明白,衣服只要干净就可以了,不要求很贵。
大(1)班教师林雪娟说,制作民族服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而结合场景让孩子们理解《弟子规》中的句子,主要是为了让他们从小受到国学的熏陶。
在“三味书屋工作坊”中,有着浓浓的国学教育氛围。墙壁上挂着孔子画像,摆放着中式小桌椅。教师通过模仿传统的学堂教育方式,让孩子们体验“拜师礼”,学习礼仪并懂得感恩。
如今,西林幼儿园将“工作坊”的做法,整理成课程并推广,使“工作坊”走上规范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