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带着感情耕好扶贫“责任田”
带着感情耕好扶贫“责任田”
本报评论员
滇西边境山区是中央确定的教育部定点联系扶贫开发地区,可谓教育系统扶贫攻坚的“承包地”、“责任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总体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已派出两批110名干部赴滇西挂职。通过积极探索教育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新模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和重要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第二批挂职干部就为滇西相关州市县争取到资金3481.3万元,物资价值1659.5万元,开展各类人员培训2万余人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8个,开展重大决策咨询和课题研究68项,合作开展了一批人力资源扶贫开发及科技扶贫项目。扶贫攻坚开局良好,赢得了当地党政部门和老百姓的认可。
从实践效果看,挂职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联系地方实际,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干部们都拿出了“只争朝夕”的劲头,带着感情耕好扶贫“责任田”,扎实推动滇西地区科学发展,起到了“知全局、懂本行、干实事、抓特色、做桥梁”的作用,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和闪光的经验。有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民找到了既能致富又环保的新型经济作物,搞起了特色农业;有的干部看到了滇西山清水秀、民族村寨千姿百态等资源,让旅游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有的干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全国范围内为当地大力招商引资。他们不畏艰苦,真情奉献,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来自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与支持,正在让滇西贫困落后山区逐渐焕发出新的面貌。
赴滇西挂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选派干部到滇西挂职是一项长期工程。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特色在于智力扶贫、人才扶贫,通过深度挖掘当地发展潜力,推动现代化人才培养,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前两批赴滇西挂职干部已经以实际行动交出了答卷,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更加强烈,个人的能力素质也得到了提升。目前选派出的第三批54名挂职干部又将奔赴各自岗位,期望他们能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始终牢记自身使命,强化服务意识,发扬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信息、资源优势,通过持续接力的努力,推动滇西扶贫开发不断取得扎实进展,在扶贫攻坚的田野上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