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中国青年报:成人世界来得猝不及防

2015-04-14 07:2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慧敏 邱晨辉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多年后,她以成人视角再观察这种现象,开始理解这些孩子的行为——正如那句老话所言,“脚下无鞋穷半截”。在不少孩子眼中,这些有着炫目外观的名牌鞋,可以让他们显得更高端、更精致、更有面儿、更漂亮、更炫、更独特。
 

  孩子把鞋当作比拼的主战场?当家庭教育工作者朱虹还是一名中学生时,她的身边就已经有“追名牌鞋”的同学了。多年后,她以成人视角再观察这种现象,开始理解这些孩子的行为——正如那句老话所言,“脚下无鞋穷半截”。

  在朱虹看来,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是一个正在寻找“我是谁”的微妙的探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会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物质,比如鞋、手机、眼镜等作为外在的载体,来承载他对生活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期待。具体到中小学阶段,在服装统一的前提下,鞋,自然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至关重要的载体。

  在不少孩子眼中,这些有着炫目外观的名牌鞋,可以让他们显得更高端、更精致、更有面儿、更漂亮、更炫、更独特。当然,孩子们未必觉得这是一种攀比,他们更多地认为这是在表达与众不同的需求和愿望。在朱虹看来,一旦被打上了攀比的标签,孩子会本能地抗拒这种“限定”。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的现象是,孩子们一边在追求着高端、舒适的物质条件,一边不断地拒绝外界给予的攀比符号。

  这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完成从“鞋是我”、“包是我”、“手机是我”、“独特的发型是我”到“我就是我”的过渡。朱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想通过自我的不断认识,慢慢地过渡到把这些物质的东西和自我剥离,去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

  不过,这些只是人们对这双鞋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朱虹认为,更应该看到这双鞋背后,所代表的一个群体的表达。就好像是追日剧、追韩剧、追英剧、追美剧的人,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圈子一样,穿某一款鞋、某一个品牌的鞋的学生也可能形成一个群体。她说,各群体都会去拉起大旗,张扬他们自己这个群体的不同或优越感,孩子也特别希望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群体,而进入这个群体的敲门砖,可能就是一双鞋。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群体”意识,往往受到成人世界的影响。朱虹发现,有的家长就在追求归属某种消费、人文社科或是某种角色的圈子。成人世界的规则是,要让自己进入这个圈子,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些物质的手段,“在这个选择群体的过程中,成人的态度、选择的过程,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相应地,孩子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圈子。”朱虹说。

  换言之,成人世界里的价值观,已经在家长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悄悄来到青少年的世界。尤其是消费观念,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这也成了青少年追求名牌鞋的原因之一。

  朱虹说,在家庭经济条件变好的大背景下,给孩子买一双贵点的鞋本无可厚非,但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不能窄化个性的内涵,要注意引导青少年追求个性不局限在物质化的表现形式。“不是说只有某些特别的物质才会让你显得特别有个性。建议家长引导青少年拓展视野,增加兴趣指向,而不只是限定在比较炫目的物质上。”

  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良好家风的营造。“如果自己也随大流,被社会消费的方向牵着鼻子走,陷在了物质之中,怎么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朱虹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名,家长通常会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奖励什么?

  不少家长的选择就是一双名牌鞋。

  你说,孩子会怎么想?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