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留学的钱,谁出?
留学的钱,谁出?
资深媒体人,青少年教育与亲密关系心理辅导师
■聿为
当留学被很多人看作必须,不知有多少家庭平添了烦恼。这烦恼,一方面是因亲子离别的思念之苦;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出现了大额费用支出之累。
我则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女儿希望出国读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被一所名校录取。父母工作稳定,近几年全家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虽离富豪级相差遥远,但孩子留学的费用是出得起的。偏偏这个时候,一贯对女儿疼爱无比的父亲,突然变得“抠门儿又不通情理”,执意给自己换辆好车,需要60多万元,却不愿意给即将孤身在外独自打拼的女儿多留出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以外的钱……为此,这个家庭第一次为钱发生了分歧。夫妻二人希望通过咨询解决这个矛盾。
在咨询师面前,他们依然在争执:
“我们就不该为自己,因为喜欢和希望改善,换辆贵点儿的车吗?”丈夫说这句话声音不大,口气坚决。
“可咱们要把闺女出国留学的钱准备得充分一点啊!她要是因为钱不多在国外受苦,还不是咱们心疼?”妻子的话十分恳切,“再说了,谁家挣钱不都是给孩子用啊!”
“谁说挣钱都得给孩子?我辛辛苦苦工作,那都是我挣的钱,弄到最后全都给孩子,凭什么?孩子的钱她自己挣去。”丈夫好像真来了气。
见丈夫情绪开始激烈,妻子缓和下来:“可女儿想继续学业,也考得非常理想,没有不支持的理由。想想车也就是个代步工具,一般做家长的都会首先考虑孩子的需要。”
“你这是用降低自己生活质量的方式,来纵容孩子不劳而获的额外要求。供到本科毕业,我的义务已经尽到了。成年了,以后过日子得靠自己。平时聊天说起家长的理性,咱们不也老说真的爱孩子,就应该让她早能‘独立行走’吗?我偏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历练一下。其实她一个人出去,遇到任何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丈夫更没好气儿。
夫妻二人是紧挨着坐在我面前的,身体姿态传递出来的信息表明,他们平时应该很和睦。而且,为解决一个具体事件上的分歧,他们能一起来找寻方案,这种“积极的一致性”让人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基础很好。而通过他们的对话看得出,丈夫内心有纠结,认定自己理念正确想坚持,但也担心孩子。妻子这方面,是既爱丈夫又疼孩子。有意思的是,从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上看,她并不像真的认为丈夫的观点不对,有些话听起来,与其说是在反对,不如说是在暗中鼓动,帮着丈夫下决心。
咨询师在夫妻对话的整个过程中,只是适时地穿插过几句导引的话,不过是为了帮助他们厘清某些情绪背后的真实目标,看清彼此“争执”中实际的一致性。面对内心事实上有明确决断的家长,多余的话是没有必要的。
当然,整个事情中需要做些工作的,还有他们女儿那一方面,于是我主动约见了他们的孩子。
这位21岁的姑娘给人青春、阳光的感觉。她父母应该是一直瞒着她在争论上述的事情。一听说她父母来找过我的情况,姑娘眼睛一亮:“换辆好车?不多给我好多钱啊?我爸我妈太给力了、太有品了!”这是反于我的很多来访者常态的,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沮丧、失望,或者因失望而故作无所谓的样子。
“早就不该给我钱了!我早知道我能自食其力,这几年我做过口译、笔译,做过家教,学总不能白上吧?早被我转化成生产力了。我选择国外学校的时候已经看好了,我那个学校允许打两年工,我能挣出自己要用的钱。家长们总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老给钱、多给钱,其实就是因为从心里没相信过我们。等把我们真给惯坏了,又去哀叹孩子没出息,不如他们当年如何如何没劲!”再后来那对夫妻告诉我,他们女儿主动要求跟他们签个家庭内部协议,出国读书的钱,包括那些基础保障的部分,算是自己向父母借的。
这样的情形在城市人群中似乎很少见了,这个案例像是往日的励志故事。今天的很多家长,针对出国留学的孩子,是赶忙着加紧工作以便能多挣钱给孩子用,彼此之间话题也多是辛苦云云。其实,我们扼腕叹息之余,真的没好好想想,这钱让谁出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