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学霸专属自习室”,你怎么看

2015-04-09 09:09: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不能简单地将高校教育资源向优等生的适度倾斜视为特权,而应当视为正常的激励机制。所谓的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是指教育资源向优等生倾斜时,应当以不造成资源浪费、不过度挤占公共教育资源为原则。
 

  原标题:“学霸专属自习室”,你怎么看

焦海洋 绘

  编者按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下发通知,将两间自习教室指定为“博雅计划”和“未来教育家计划”专用教室。此举引发争议,有人称这是变相的等级之分,公共领域的特殊就是特权,这一做法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有舆论认为,专属自习室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选择性激励,包含有制度善意。本期约发两篇评论,以飨读者。

  对专属自习室少点特权焦虑

  ■廖德凯

  一直以来,公平正义都是大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而涉及身边的、特别是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平问题,更是为大家所格外关心。大学生之敢言与“较真”,是一种优点,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不过,具体到高校为特别优秀的学生提供专用教室这样的资源激励,还应当多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少一点特权焦虑。只要学校在确定优等生时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的资源激励是适度的,就不宜以“特权”视之。

  近些年来,随着对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高校教育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学生绝对数量的同时增长,教育资源的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封雪飘的寒冬,都不难看到学子们为一个座位而早早排队等候开门的场面。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高校教育资源的紧张状况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因此,资源短缺在高校依然会是一段时期的基本面貌。

  在这种基本状况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现有资源确实“喂不饱”所有学生。学校推出各种优等生计划,给予学习更努力或者更具发展潜力的学生更多的资源倾斜,是一种“让一部分学生先吃饱”的精英教育思路,同时也可以在学校里营造学习上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而在扩招满足更多人进入高校学习的同时,也通过适度的精英教育,让在学习上更努力、天赋更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思路在当前的条件和国情下,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务实之策。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高校教育资源向优等生的适度倾斜视为特权,而应当视为正常的激励机制。真正应当给予特别关注的,是各种优等生选拔机制是否公开、选拔条件是否公正、给予的竞争平台是否公平、选拔的程序是否经得起推敲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受到师生的有效监督,所有学生不分专业、不分身份、不分性别地得到公平参与的机会,则应当得到认同;反之,如果选拔未能得到师生的监督和认同,则其公正性当受到质疑。而在选拔之后的资源倾斜,并非这一机制的关键所在,只需要评估这种倾斜是否适度即可。

  所谓的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是指教育资源向优等生倾斜时,应当以不造成资源浪费、不过度挤占公共教育资源为原则。以自习教室为例,如果规定专用教室只能为优等生所使用,就有过度挤占及浪费之嫌。适度的“专用”,应当是优等生有组织使用时的优先权,而不是专有权。当优等生没有进行有组织使用时,应当以共用为普遍原则,以先到者权利为基本规则。对适度优先权的规范和解释,既体现了激励原则对优等生的倾斜,又保护了普通学生的基本权利。

  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教育资源紧张状况下,一直都是难题。但通过适度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解决部分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增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对学校的优等生选拔机制没有异议,就应当摒弃对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的特权焦虑,反过来多审视自身,努力争取取得更好学业成绩。在平复了内心焦虑一心向学的时候,可以发现那点对优等生倾斜的“特权”,可能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牵引之力。(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专属自习室是一种激励

  ■杨朝清

  在眼球效应时代,专属自习室很容易触碰公众关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在一些人看来,专属自习室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背离了机会平等的原则——自习室属于一种公共资源,应该讲究一视同仁的原则;一旦对少数人“另眼相看”,不可避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权利的相对剥夺。然而,如果我们超越蜻蜓点水的“浅阅读”,就会发现专属自习室包含的制度善意。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教育从业者。“博雅计划”也好,“未来教育家计划”也罢,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精英教育:在全校本科生中挑选一部分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出众的“尖子生”进行专门化、精细化培养,说到底是学校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的一种探索与实践。

  以“博雅计划”为例,三个年级差不多有200多人,相当于重新组成了一个班级,这些涉及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缺少开展小班教学和研讨的固定教室。专属自习室不仅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还具备抽象的符号功能——将“拔尖人才”和普通学生差异化对待,有助于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优等生”的队伍中来。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及时、有力的激励能够激发人们的向好、向上之心。中小学也好,大学也罢,对品学兼优或者在某一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就是为了发挥激励机制的德育功能,用肯定之行劝人拼搏、用榜样之力催人奋进。专属自习室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更是一种荣誉和社会认同。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这么一条规定: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可以拥有一个专属停车位,放上独特的蓝色停车标识,其他车辆就不得再占用。对于这个举措,伯克利校方的解释是:诺贝尔奖是荣誉,不需要用利益或特权来显示,提供专属停车位就是向荣誉致敬。这种看似不公平的做法并没有打击教授们的积极性。据统计,从这里先后走出了共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由此观之,某些看似区别对待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区别于“大锅饭”的选择性激励。

  事实上,在华中师范大学,由于新图书馆投入使用,自习室紧张的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不少自习室都出现座位空余;专属自习室的设置尽管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大学生的教育权利。只不过,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专属自习室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剥夺感。比较差异下的心理落差,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作为一种精英培养计划,“博雅计划”在选拔人才时面向全校所有非师范类学生,“未来教育家计划”在选拔人才时面向全校所有师范类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切实做到了机会平等。没有进入这两个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不能单纯抱怨学校的“区别对待”,而应该更加努力地进行“个体救赎”——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还是需要一定的精英教育、精品教育;退一步说,公众至少要理解和包容学校做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教育家马卡连柯有句名言,“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个性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需要加强教师遴选、改革考评机制,也离不开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作者系高校教师)

  网友观点

  @小小紫苏的:我支持这样的做法,自己不努力也不让别人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奖励吗?让优秀的更优秀,从而造福社会,同时激励那些不够优秀者争取获得进入这样班级的机会,更让那些在贪玩的人明白来大学其实并不是来享受的。

  @武汉陈国恩:对这一举措不敢苟同。学校应该给每个想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且平等的学习条件,他们缴纳了同样的学费应享受平等的学习权利。

  @离恨长歌:学霸确实不一定在“博雅计划”,但是“博雅计划”的成员肯定都是学霸,在公共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情况下,势必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况且,华中师大的现状是自习室是完全够用的,没必要指责它。

  @清月_Ceasius:也许有些人更努力更优秀,但是这并不是他们得到特殊对待的理由。人与人确实会有竞争,奖学金是对部分人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与嘉奖,而资源的不均分配则涉嫌歧视。只为优等生提供专门教室,某种程度上说是公共资源的抢占,剥夺普通学生发展的权利。

  @古月告白:目前华中师大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自习室不够用的情况,故此举对于非博雅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没有必要如此鸣不平。至于分等级问题,理所应当,“博雅计划”是通过公平选拔得出,专用教室是胜出的应得。基地班、计划生,每个人都有资格去参与选拔,而一切最终是依实力而定,资源由此分配,并非不合理。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