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霸专属自习室”,你怎么看
焦海洋 绘
编者按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下发通知,将两间自习教室指定为“博雅计划”和“未来教育家计划”专用教室。此举引发争议,有人称这是变相的等级之分,公共领域的特殊就是特权,这一做法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有舆论认为,专属自习室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选择性激励,包含有制度善意。本期约发两篇评论,以飨读者。
对专属自习室少点特权焦虑
■廖德凯
一直以来,公平正义都是大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而涉及身边的、特别是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平问题,更是为大家所格外关心。大学生之敢言与“较真”,是一种优点,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不过,具体到高校为特别优秀的学生提供专用教室这样的资源激励,还应当多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少一点特权焦虑。只要学校在确定优等生时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的资源激励是适度的,就不宜以“特权”视之。
近些年来,随着对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高校教育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学生绝对数量的同时增长,教育资源的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封雪飘的寒冬,都不难看到学子们为一个座位而早早排队等候开门的场面。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高校教育资源的紧张状况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因此,资源短缺在高校依然会是一段时期的基本面貌。
在这种基本状况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现有资源确实“喂不饱”所有学生。学校推出各种优等生计划,给予学习更努力或者更具发展潜力的学生更多的资源倾斜,是一种“让一部分学生先吃饱”的精英教育思路,同时也可以在学校里营造学习上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而在扩招满足更多人进入高校学习的同时,也通过适度的精英教育,让在学习上更努力、天赋更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思路在当前的条件和国情下,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务实之策。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高校教育资源向优等生的适度倾斜视为特权,而应当视为正常的激励机制。真正应当给予特别关注的,是各种优等生选拔机制是否公开、选拔条件是否公正、给予的竞争平台是否公平、选拔的程序是否经得起推敲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受到师生的有效监督,所有学生不分专业、不分身份、不分性别地得到公平参与的机会,则应当得到认同;反之,如果选拔未能得到师生的监督和认同,则其公正性当受到质疑。而在选拔之后的资源倾斜,并非这一机制的关键所在,只需要评估这种倾斜是否适度即可。
所谓的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是指教育资源向优等生倾斜时,应当以不造成资源浪费、不过度挤占公共教育资源为原则。以自习教室为例,如果规定专用教室只能为优等生所使用,就有过度挤占及浪费之嫌。适度的“专用”,应当是优等生有组织使用时的优先权,而不是专有权。当优等生没有进行有组织使用时,应当以共用为普遍原则,以先到者权利为基本规则。对适度优先权的规范和解释,既体现了激励原则对优等生的倾斜,又保护了普通学生的基本权利。
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教育资源紧张状况下,一直都是难题。但通过适度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解决部分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增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对学校的优等生选拔机制没有异议,就应当摒弃对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的特权焦虑,反过来多审视自身,努力争取取得更好学业成绩。在平复了内心焦虑一心向学的时候,可以发现那点对优等生倾斜的“特权”,可能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牵引之力。(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专属自习室是一种激励
■杨朝清
在眼球效应时代,专属自习室很容易触碰公众关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在一些人看来,专属自习室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背离了机会平等的原则——自习室属于一种公共资源,应该讲究一视同仁的原则;一旦对少数人“另眼相看”,不可避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权利的相对剥夺。然而,如果我们超越蜻蜓点水的“浅阅读”,就会发现专属自习室包含的制度善意。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教育从业者。“博雅计划”也好,“未来教育家计划”也罢,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精英教育:在全校本科生中挑选一部分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出众的“尖子生”进行专门化、精细化培养,说到底是学校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的一种探索与实践。
以“博雅计划”为例,三个年级差不多有200多人,相当于重新组成了一个班级,这些涉及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缺少开展小班教学和研讨的固定教室。专属自习室不仅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还具备抽象的符号功能——将“拔尖人才”和普通学生差异化对待,有助于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优等生”的队伍中来。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及时、有力的激励能够激发人们的向好、向上之心。中小学也好,大学也罢,对品学兼优或者在某一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就是为了发挥激励机制的德育功能,用肯定之行劝人拼搏、用榜样之力催人奋进。专属自习室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更是一种荣誉和社会认同。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这么一条规定: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可以拥有一个专属停车位,放上独特的蓝色停车标识,其他车辆就不得再占用。对于这个举措,伯克利校方的解释是:诺贝尔奖是荣誉,不需要用利益或特权来显示,提供专属停车位就是向荣誉致敬。这种看似不公平的做法并没有打击教授们的积极性。据统计,从这里先后走出了共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由此观之,某些看似区别对待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区别于“大锅饭”的选择性激励。
事实上,在华中师范大学,由于新图书馆投入使用,自习室紧张的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不少自习室都出现座位空余;专属自习室的设置尽管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大学生的教育权利。只不过,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专属自习室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剥夺感。比较差异下的心理落差,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作为一种精英培养计划,“博雅计划”在选拔人才时面向全校所有非师范类学生,“未来教育家计划”在选拔人才时面向全校所有师范类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切实做到了机会平等。没有进入这两个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不能单纯抱怨学校的“区别对待”,而应该更加努力地进行“个体救赎”——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还是需要一定的精英教育、精品教育;退一步说,公众至少要理解和包容学校做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教育家马卡连柯有句名言,“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个性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需要加强教师遴选、改革考评机制,也离不开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作者系高校教师)
网友观点
@小小紫苏的:我支持这样的做法,自己不努力也不让别人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奖励吗?让优秀的更优秀,从而造福社会,同时激励那些不够优秀者争取获得进入这样班级的机会,更让那些在贪玩的人明白来大学其实并不是来享受的。
@武汉陈国恩:对这一举措不敢苟同。学校应该给每个想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且平等的学习条件,他们缴纳了同样的学费应享受平等的学习权利。
@离恨长歌:学霸确实不一定在“博雅计划”,但是“博雅计划”的成员肯定都是学霸,在公共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情况下,势必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况且,华中师大的现状是自习室是完全够用的,没必要指责它。
@清月_Ceasius:也许有些人更努力更优秀,但是这并不是他们得到特殊对待的理由。人与人确实会有竞争,奖学金是对部分人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与嘉奖,而资源的不均分配则涉嫌歧视。只为优等生提供专门教室,某种程度上说是公共资源的抢占,剥夺普通学生发展的权利。
@古月告白:目前华中师大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自习室不够用的情况,故此举对于非博雅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没有必要如此鸣不平。至于分等级问题,理所应当,“博雅计划”是通过公平选拔得出,专用教室是胜出的应得。基地班、计划生,每个人都有资格去参与选拔,而一切最终是依实力而定,资源由此分配,并非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