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所被判“死刑”中学的逆袭
一所被判“死刑”中学的逆袭
十几年前就被列入撤并计划,停止投入,办学条件还停留在上世纪末,如今邻市邻省的学生慕名而来——
■本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甘甜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有这样一所中学,自从本世纪初被列入撤并计划后,各级就停止了对该校的投入,办学条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末。而就是在这样一所破旧的农村校,2008年以来,中考的重点高中录取率均在60%以上,连续8年居湘东区公办学校之首。不仅附近乡镇的学生放弃镇上的中学来此就学,更有邻市、邻省的学子慕名而来,被湘东教育系统称为“新华现象”。
没有像样操场,县运会却名列前茅
经过黄泥小路的颠簸,记者来到新华中学。映入眼帘的是黄土裸露的操场、墙面斑驳的教学楼和由竹竿瓦片搭建的简易厨房。但是在破旧的校园旁,新开出的一块空地上,新的综合楼和实验楼正拔地而起。
学校建于上世纪60年代,四面环山,设施落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学生转学离开,最少的时候学校仅有近百人。为集中优势资源,本世纪初,湘东区教育局将新华中学列入了撤并计划,重点打造镇上的老关中学。但为了满足一些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学校并未马上撤并。
出人意料的是,连个像样操场都没有的新华中学,每年在全县运动会上的成绩却名列前茅。
校长何根萍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体育课的内容很丰富。” 仰卧起坐、俯卧撑这些不需要太多设备的项目成了体育课上的常见运动。“还可以投篮。”何根萍指了指空荡荡的黄泥操场,油漆斑驳的旧篮球架是学校唯一的运动设施。
“新华中学的立定跳是往坡上跳!”湘东区教研室的教研员近乎惊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爆发力,还很好地规避了没有运动场地的问题。”
“因地制宜嘛。不少学生是骑自行车来的,所以自行车慢骑也是体育课上的常见运动。”何根萍说,“开动脑筋还是会有办法。”
面临撤并,校长把家搬到学校
在当地人看来,新华中学是个温馨的大家庭。
2005年何根萍被任命为校长,上任伊始,他面对的是学校将被撤并,人心溃散的困局。他首先寻思:学校附近鲜有人家,若继续请人守校,开销大;若教师轮流值日,早晚吃饭的问题则难以解决。
几经思索,何根萍决定把自己的家搬到学校。他说服妻子放弃工作,带着原在镇上读书的儿子转到山窝里,一家三口蜗居于教学楼的一间低矮、昏暗的瓦屋。
“校长把家都搬到学校了,大家像一家人互相照应。”一位教师说。
搬家后,何根萍有了更多时间与师生交流。
教师资源匮乏,何根萍主动承担起3个科目的授课任务。新华中学班子成员和校务成员在任务的分配上也与普通教师等同,而且一直担任九年级中考科目的教学,教导主任承担每周10个课时的授课任务。
每年春节,领导班子提上慰问品,挨个给教师拜年、聊家常。在日常生活中,班子成员也对教师关怀备至。
让何根萍欣慰的是,教师们待遇不高、条件艰苦,却从未耽误过教学。“李桂香老师膝盖手术后一个月,不顾劝阻站回讲台;肖丹老师患有乳腺增生,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为不影响教学工作她一直撑着。”他说。
在新华中学,学生没有班级、年级的区别。教师总是主动找学生谈心,每个学期,何根萍都要带着教师对学生进行两次不定期的夜间家访。多少个夜晚,由校长带队的夜间家访队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敲响学生家的大门。近十年间,他们走过了招生区每一个角落,到过了所任教的每个学生的家中。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在简陋的新华中学,“德艺双馨”的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早已被激活。
“前不久,局里派了两名教研员到学校听评课,一下课就被老师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位老师竟然将学生对一道题的15种错解一一列出,向我们教研员请教。”湘东区教育局局长谭悍说,“真是一心扑在教学上。”
“不能亏待了这样专心办学的好学校”
近年来,新华中学重点高中录取率在全区公办中学中高居榜首,连续多年被评为教学常规管理先进集体、区高中优质生输送单位。镇里的中学、区里的重点高中邀请何根萍“出山”,他都一一谢绝。
何根萍说,他已和这里的教师、学生、附近百姓建立了深厚情感,他将在这里值守一生。
如今的新华中学,校舍依然破旧,但师生的脸上多了一份“重获新生”的喜悦。2011年湘东区在广泛的群众调查后,作出“加大对新华中学的改造”的决定。一所即将撤并的学校,在老百姓的强烈要求中得以保存。
“从2011年起,从市委常委、副市长到我们湘东区的区长、教育局局长多次到我们学校来调研,这对我们老师的鼓舞特别大。”何根萍说,“大家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非但不该撤并,还应该办好新华中学。我们不能亏待了这样专心做教育的好学校。”湘东区副区长贺灿梅的话掷地有声。区里划拨150万元专项资金对破旧的学校进行改造。针对教师匮乏的问题,上级有关部门本计划多调些教师去该校任教,但何根萍婉言拒绝了。“其实,一年一两个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氛围,我们希望派来的老师能慢慢地融入我们的这个大家庭中。”何根萍说。
去年,新华中学的综合楼开工。当地居民非常关心,还主动跑到学校来送上新鲜蔬菜。“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啊。”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