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教授要敢于对学生说“不知道”

2015-03-30 09:05: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笔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时,遇见一位学者,他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体会。克罗斯基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集中体现为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与孔夫子“因材施教”的传统呈现出不同。
 

  原标题:教授要敢于对学生说“不知道”

  笔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时,遇见一位学者,他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体会。

  他是伯克利大学校长的国际事务特别助理让·克罗斯基。克罗斯基教授是一名材料科学家,除了开设多门专业课程之外,他每年秋季都为伯克利的新生开设跨学科新生研讨课“音乐中的材料”。在研讨课中,他们一起拆开小提琴、钢琴……研究不同材质的琴弦、不同材料的琴身产生的不同声音,从物理学、材料学和音乐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的场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克罗斯基教授在教学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一节课内容他的准备时间一般是10个小时。他曾荣获伯克利杰出教学奖。

  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克罗斯基教授讲了他的教学故事。

  在他的专业材料科学课上,有一名优秀的学生课后找到他,跟他说:“教授,我要特别专注学习纳米科学,在我40岁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纳米材料工程师。”他的回答是:“孩子,在你40岁时,纳米科技的人才已经饱和,这门技术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你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学生听到这个回答,沮丧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个学生又来找他,问道:“那么,在我40岁时,什么科技会比较有潜力,会更需要人才呢?我现在要更加专注学习那个领域的知识。”

  他认真地看着这个学生,慢慢地说:“孩子,我也不知道,你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克罗斯基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就在这个故事里,他的意思是要挑战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教授,超越既有的知识范式。笔者问克罗斯基教授,在伯克利大学有多少教授这样挑战学生?他的回答是,在伯克利大学的教师中这是常识。

  克罗斯基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集中体现为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与孔夫子“因材施教”的传统呈现出不同。“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强调了既有知识的权威和束缚,但忽略了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因材施教”的基本逻辑是学生是一种木材,教师是雕刻者,教师在按照自己的构想塑造学生的未来,但我们很少注意到这样传统的教育观念所蕴含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是生机勃勃的人,他们自己会生长,会质疑,会超越教师。我们的学生身上,孕育着最大的可能。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克罗斯基教授似乎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加关注给予学生更多疑惑,以此成为学生的挑战者,启发他们超越教师。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兼元培学院副院长)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