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奖”没有错 “普奖”才有效
中国教育报3月24日刊登的关于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的几篇评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实事求是地说,重奖的确是柄“双刃剑”,除了充分传递了学校重视教学的积极意义之外,也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刺激功利心态的滋生,但这些并不足以成为否定重奖教学的理由。因为即便不重奖教学,高校也同样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和功利心态,无非主要表现在竞逐科研方面而已。相对而言,将攀比和功利引向教学方面倒不失为一种矫枉过正的有益尝试。更何况,任何一项举措要想做到完美无缺,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要想没有争议,那也就不需要进行任何革新了。试想,人们一方面对科研经费的严重猫腻诟病不已,却又对重奖教学有着诸多非议,这不是很矛盾吗?从某种程度上讲,争议无非是新生事物引发的必然反应,根本不足以大惊小怪。
因此,以笔者之见,重奖本身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保证评选的公正合理才是真正的问题。虽然课堂教学本身就难以衡量,加之高校专业林立,差异极大,确实难制定明确清晰的标准,但只要真正将评选权交给广大师生,就不难解决。因为,教师教学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身边的同事和学生最有发言权。
当然,仅靠有限的重奖并不足以根治“重科研轻教学”的痼疾,要想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上来,必须“普奖”,即大幅度提高课时费。唯其如此,才能使所有从事教学的教师真正受益,才能切实提高从事教学者的地位,进而产生良好的导向,实现良性循环。能获得重奖者毕竟寥寥无几,而且往往需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深厚积淀,很多教师可能觉得只是镜花水月,难有盼头,自然不足以吸引多数人转向教学。因此,破解“重科研轻教学”的痼疾,不仅需要重奖的点缀引导,更离不开“普奖”的坚实基础。(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