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语文教育应巧借传统文化“东风”

2015-03-25 09:08: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去年以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只有坚信传统文化有不朽价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借”好弘扬传统文化这股力量,从而有效加强语文教育。
 

  原标题:语文教育应巧借传统文化“东风”

  去年以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加强语文教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是一股“东风”。如何借这股“东风”?我想到三个成语:借力发力、实事求是、集腋成裘。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自信心

  我觉得,应当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股巨大力道,加强语文教育。要借这个力,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确实有优秀的部分,也有封建糟粕的东西,应该辩证分析和取舍,但不应盲目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当传统文化被泼上了太多的脏水时,要正确认识它,并不太容易。我们首先要有民族自信,确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拥有构建现代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基因。

  吴宓先生说得好:“中国文化是最好的,而且可以补充西洋文化之缺点”。吴宓是我国研究东西方比较文学第一人,东西方文化造诣极深,他这个观点值得重视。

  林则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震动世界的民族英雄,也是开风气之先、率先翻译外文书报的人。前些天读到一则材料,说道光皇帝查办林则徐后,林则徐的继任者立刻派人到英国军舰上报喜,向敌人表示庆贺。结果人家说什么?人家说,我们跟林则徐没仇,林有血气,有才华,是了不起的好总督。这说明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一味媚外,是连敌人都看不起的!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哺育过中华民族的无数“脊梁”。只有坚信传统文化有不朽价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借”好弘扬传统文化这股力量,从而有效加强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知识宜渗透不宜系统灌输

  加强语文教育要实事求是,要了解学生。低看学生是大忌。学生完全能写出比老师强得多的好文章,但一些老师却不给学生机会。许多对学生没用的东西,却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学生怎么会喜欢这样的语文课?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读得更有兴趣,写得更有成就感。

  听说有专家主张给中小学搞一套国学知识系统,我有点担心。我想起五十年前建立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体系的事。这套知识,对大学有用,但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中小学是不必系统讲语法知识的。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有个文件,有“学一点逻辑、学一点语法、学一点修辞”的提法,这个“一点”很重要。学“一点”,不是“系统”讲。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在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时,要根据需要渗透各种知识,就像吃饭时,除了主食还要吃各种菜肴增加营养一样,菜肴太多太腻,一定反胃。语文教育中最好不搞一套又一套的系统知识教学。至于国学课,任务也是育人,有些东西是一以贯之的。听说古代车轮上的“铆钉”什么样,也纳入了国学知识系统,虽然未尝不可,但弄不好就会喧宾夺主。搞成知识系统,再进入考试,那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变成“灾难”。

  从当前实际出发,我认为语文教学可以暂不大动。只要做到三个“更好”,就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第一,更好地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件贯穿始终的事情抓好。第二,更好地贯彻“文以载道”原则,把阅读写作与育人紧密融合起来。第三,更好地改进古诗文教学,要熟读成诵,重视存储,扩大视野;要重视读“人”,从经典作品、名言佳句中读出人文感悟。这些都是语文教育本来就该重视的,但多年来存在不少问题。

  语文教育改革应滚雪球式积累经验

  我们搞过多次加强语文教育的改革,成效都不显著。为什么呢?太想大面积上立竿见影了。如果是根本性改革,如废除科举、如恢复高考,自上而下一抓,就能办成。而涉及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似乎只宜渐进,宜实验,宜滚雪球式地扩大实验效果。所谓“集腋”,就是先把教学一线的实验一点一点地搞成功。一点成功的实验就是一“腋”。把“集腋”的功夫做足,缝最漂亮的裘皮大衣就水到渠成了。

  前些年的课程改革,为实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选修模块、校本课程,都为一线教学的创新实验提供了很好的启发。过去搞实验,动辄就搞三年的“实验班”,或者一搞就是一个学科,成本高,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太高。而现在,不妨从“选修”切入,从一个专题(相当于“模块”)着手。通过“专题教学”,在加强语文教育的同时加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这样做相对容易,可搞的专题也很多,比如读孔子、读司马迁、读诗仙李白、读诗圣杜甫、读“有容乃大”的林则徐,等等。

  课程安排上,可以一学期搞一个专题,几个学期,若干专题连起来,便有“课程”的意义。但实验阶段不必把它独立出来,穿插在常态语文教学里即可。初步实验,重点在于检验效果,摸索经验,提高教师。

  教材上,每个专题可单独编写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要最大限度为各类学生自学提供方便,让它破一破“精读”、“泛读”的严格界限,破一破某些“语文知识”的僵硬框架,给学生主动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可多读多写。同时可借助网络互动来优化学习效果。

  当然还可进行别样的实验。总之,创新必须不断实验,只要集腋,终可成裘!

  (作者系北京四中语文特级教师)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