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北大博士玩转“魔法世界”

2015-03-24 20:48:45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牛伟坤 文并图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连载十年,风靡全球,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林品说,随着《哈利·波特》图书的热销,魁地奇运动被全球的“哈迷”们从魔法世界搬到了现实中来。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连载十年,风靡全球,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而对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林品来说,哈利、赫敏、罗恩、卢娜……他们不仅仅是书中描绘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像是陪伴他成长的伙伴。他以此题材写论文、出书,在做着严肃、正经的“学术咖”的同时,身为资深“哈迷”,林品也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营造出一个“魔法世界”:将魔法师骑着扫帚玩的空中球赛“魁地奇”在现实中上演,戴上圆框眼镜、穿上魔法袍来个Cosplay(角色扮演),偶尔也能“以假乱真”……

  在旁人看来,学者和粉丝两者或许有点儿格格不入;但是,他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学者粉”。

  绿茵场征战“魁地奇”

  “击打游走球、躲避鬼飞球、抓住金色飞贼!”这节奏紧张的“魁地奇”比赛,本是《哈利·波特》中,魔法师们骑着扫帚在空中玩的球赛。而最近,在北大的操场上,你可能会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披风,手持扫把夹在两腿之间,投球、接球、追球……奔跑在绿茵场上。这是不会魔法的“麻瓜”们(注:在《哈利·波特》一书中,“麻瓜”指的是非魔法人类)改良的“麻瓜版魁地奇”。林品带队的北大魁地奇球队,正在为7月份的第一届全国魁地奇联赛做训练。

  林品说,随着《哈利·波特》图书的热销,魁地奇运动被全球的“哈迷”们从魔法世界搬到了现实中来。2011年,当时就读于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刘谊颖等人把这项运动带到了中国。后来,刘谊颖被保送到北大,成了林品的校友,并成立了北京的魁地奇俱乐部。

  那时,虽然同为哈迷,林品并没有第一时间与刘谊颖接上头,加入俱乐部。与魁地奇俱乐部的结缘,是在201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当时,《哈利·波特》8部电影联映,哈迷们聚在一起。林品作为北大中文系足球队的主力队员、篮球爱好者,被挖进了俱乐部。自此,林品变成了魁地奇的忠诚玩家。

  在林品看来,“麻瓜魁地奇”最为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综合了足球、篮球、软排球等多种运动于一身。为了适应现实中的非魔法世界,本是能自动飞来飞去的金色飞贼,被“山寨”成一只塞了网球的金色袜子,系在队员的后腰,由他带着在场上狂奔。考虑到队员的体力,飞贼如果在1分钟之内还没被抓到,就会“消失”一段时间。

  一场比赛下来,队员们手中的“飞天扫帚”常常断的断,折的折。在14分钟的比赛时间里,追球手要将球投入对方球门,找球手要抓住金色飞贼,运动量并不轻松。不过,林品却是乐此不疲。

  林品觉得,这样一种显得有些新潮的运动方式,其实是为有着相同爱好的人搭建了一个相识的平台。讲到这一点时,林品博士的学术本性冒了出来,开始滔滔不绝,“在现在社会里,由于‘教育移民’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血缘或地缘来维系,而如果以兴趣为纽带,就会形成比较稳固的趣缘关系。我们这也算是实现了‘二次元世界的三次元化’。”

  排队8小时

  只为抢先1分钟

  2007年7月21日早上6点59分。

  时间过去了将近7年,林品依然能把这个时间记得精确到分秒。“这个时间太重要了!我一辈子也不可能忘记的。”这是《哈利·波特》英文版完结篇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首发时间。这比北京其他书店的首发时间早了1分钟,这也成了林品选择此家书店的唯一理由。

  林品回忆说,他在20日晚上的11点就到了现场。到了之后,他沮丧地发现,即使早到了8个小时,也已经有两个人排到了他的前面,“有个天津的中学生,她爸爸当天一下班就把她从天津开车送到了北京,那我肯定是拼不过人家了,还有一个比我早到了没几分钟。”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林品还特意将哈利波特的那套行头带去了现场。“虽然是晚上,但是大夏天穿着魔法袍还真是挺热的。”或许非“哈迷”们难以理解粉丝们想要看到作品的那种分秒必争,而对林品来说,连一分钟都不能浪费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不被剧透!”

  为了不被剧透,林品在拿到书后,第一时间关闭了自己所有的通讯设备。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他在宿舍的生活节奏变成了“吃睡看”的单曲循环。“饿了随便吃点,实在扛不住了就稍微睡会儿,剩下的时间都在看书。”林品说,现在他流畅的英语阅读水平还是看《哈利·波特》原版书时打下的基础,“我高考时,英语成绩在我们全市拿了第一,阅读理解得了满分。”

  其实,让林品如此如饥似渴地啃着结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在第7部首发一年之前,林品就曾根据罗琳在前几部中埋下的伏笔以及对书中文化背景的考证,写出了《我的哈利波特:哈7大猜想》。他猜中了一直以反面角色出场的斯内普教授其实是个好人,但是没有猜到哈利会死而复活。

  流行文化

  助力学术研究

  林品开玩笑说,他是在初一时被同学拉进了《哈利·波特》的“坑”里。一接触,就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给迷住了,“一方面,它讲述的是魔法世界的故事,你会觉得很陌生;然而,另一方面,故事里有校园成长经历,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你又会觉得很熟悉。”所以,这种“熟悉又陌生”让林品觉得,书中的人物并不是他的虚拟偶像,而是陪伴他度过青春成长期的朋友。

  初二时,林品身边的亲人去世,这让他对孤儿出身的哈利有了更为深切的“共情”和“代入感”。“我觉得从哈利的身上,我汲取了面对生命创痛的勇气。哈利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有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镜像。”不过,这种太过投入的“代入感”,有时也会给林品带来一定的麻烦。比如,在哈5当中,哈利波特对于有着古板教学方式的老师极为不满,这似乎让林品找到了道德和情感上的合理性,“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班上的某些老师极度的反感,因为我来自福建的一个‘六线’城市,课堂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让我觉得特别难以接受,那段时间跟一些老师的关系处得也不太好。”

  7部大部头,林品完整地看过9遍,而那些他特别喜欢的章节,看过的次数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曾经一度,他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到了别人说出某一部的某一章节,林品就能讲出该章节的梗概。

  现在想起来,林品觉得,对于《哈利·波特》的反复研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的文本精读和细读能力。在阅读文本时,除了理解字面意思,更多地还会去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这是做研究的重要一步。

  《哈利·波特》对林品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作品塑造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故事主角们对于半人半兽、狼人以及小精灵等各个不同群体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奠定了林品对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的情感倾向。

  林品现在博士期间从事的是人文学术研究,这其中不可避开的就是对于文化政治和身份政治的探讨。“你是如何看待社会和历史的,这些观点会反映在你的学术研究当中,而对于不同群体的更大的包容和理解,让我在文化研究中会获取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哈利波特的系列早已终结,但是镌刻在心中的青春印记不会消失。林品说,《哈利·波特》传达出的精神将会伴随他的一生。他曾经说过,很多哈迷最喜欢的书中的一句台词只有一个字“always(永远是如此)”,“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那份情感也会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牛伟坤 文并图)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