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做个有“文化”的人

2015-03-21 09:05: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子史经集是国学文化,但文化不拘于此,文化比文本要大得多,其真正载体是生活本身,是生活哲学、生活美学、生活习俗和生活细节。所谓“文化”,在我眼里,即祖祖辈辈积攒的那点家业,即光阴深处的那股静气和定力,即历经淘洗留下的那套规则和标准,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
 

  原标题:做个有“文化”的人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知识教育不等于文化教育。

  子史经集是国学文化,但文化不拘于此,文化比文本要大得多,其真正载体是生活本身,是生活哲学、生活美学、生活习俗和生活细节。

  文化的用途,不是考试,而是生活,是陪你度过整个人生。

  木心先生有首诗,叫《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在今天看来,这些令人惊奇的细节叫“美”,叫“诗意”,但在另一个时间,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朴素至简的生活契约,就是“过日子”本身。“诗意”是后来的事,是光阴让其有了锈迹一样的诗意。作者写它,我们读它,就是温习那样一种生活,并向其中那份古老的契约致敬。

  其实,这就是文化,文化的背影。

  所谓“文化”,在我眼里,即祖祖辈辈积攒的那点家业,即光阴深处的那股静气和定力,即历经淘洗留下的那套规则和标准,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即不知自己是谁,即没有身世和渊源,即缺少基因支持,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较之“发展”、“前行”这些时代语汇,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那具尾巴。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老就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风物越稀少,岁月把它们遮蔽了。老建筑、老村落、老街区、老字号、线装书、繁体字,长者、古董、碑帖、祠堂、族谱、习俗……都是“老”的载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乎寻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破旧”、“反封”、“割资”,把无数的“老”扔进了火堆。如今,城乡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篡改或清空。

  慢,即舒缓、耐心、从容,即对细节的迷恋、对节奏的维系、对秩序的遵循。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忙、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木心那首诗,留恋的就是这种生活。留恋,不是折返,不是倒退,而是珍惜,是为一路走来却丢了家传、丢了贵重物而遗憾。

  在一篇文章中,我说:“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甚至蕴藏巨大的未来价值。”文化就是那种不变和少变的东西,它意味着某种稳定和永恒的指向性。

  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人,还要培养文化人,培养热爱文化且用文化来生活和走路的人。

  如今“国学”盛行,不少小学和幼儿园也开始“诵经”,甚至读了“三字经”,学生就被要求给父母洗脚。须留意的是,我们常借文化消费之名来行知识消费之实,常把文化当文本来传授、当课业来考试。尤要警惕的是,莫把“国学”当教旨,莫把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当成严苛的道德律令和训诫。要知道,在现代语境下,文化不需要“立威”,它应该是朴素、简明、温和的,而非深奥严厉、让人生畏的东西,它所有的价值观内容,都应以价值观选项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而不是权威,更非宗教和新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应给现代人提供更多的精神舒适性和心灵自由度,而非相反。

  对于未来世界,朋霍费尔曾预言:“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容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

  这是很乐观的憧憬,但愿它不被辜负。(王开岭,作家,媒体人,著有《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等散文和思想随笔集)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