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火之功”
园丁(版画) 田间 作
一所农村学校,经过近8年探索,用加强教师思想建设的“文火”,解决教师生存之需、专业分工之必、事业价值之美三个层次的矛盾,给广大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王建龙
天津市静海实验中学是2002年成立的普通国办初中校,其教师构成有着农村教师队伍的共性特征。教师们有工作热情,也有宏观教育观念,但对教育的解释力、在教学上的转化力等相对不足,因而当新课改、新教育、新理念席卷而来时,我们处在了先进观念与陈旧惯性、客观高端要求与主观简单实践的矛盾中。我们探索了将近8年,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系列实践,使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19项国家级荣誉和天津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65项市级荣誉等。
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就是其中最具持久力和艰苦性的实践之一,是解决矛盾的一味“文火”。从最初的探索到现在的基本成形,我们的“战术”是:剥离教师的三种生存状态,即职业的生存之需、专业的分工之必、事业的价值之美,并分而为之。
着眼生存之需 夯实教师职业规范厚度
从教,具有谋生手段的共性,也有着特殊性。基于此,我们把夯实教师职业规范的厚度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探索了“三个引导”:
一是编制依法执教操作引导手册,供教师阅读,增强从教的敏感性与严谨性。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法律是天底下最大的人文关怀,是最高级的人情。不依法,处处是雷区;依法,时时都安全。引导手册帮助教师体验依法执教的分寸,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适切性。
二是开展对社会、对教育、对学校、对自我的四个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到底需要教师拥有什么信仰、什么思维方式?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为大众服务,要求教师具备高度政治敏感性,坚定奉行教育的普惠性;学校的使命要求教师的是什么形象?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如何摆放?对自我,我们为教师设定了“忠诚热爱、勤奋智慧、健美优雅,核心价值观就是强烈的责任感,对祖国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集中体现为一点,就是对工作负责”的发展目标。
同时,我们还设计了“教师之问”,帮助教师自悟:
你锻炼身体了吗?健康是百炼成金的事。
你的情绪饱满吗?积极的情绪是冬日里的暖阳。
你了解学生吗?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你的教学准备细腻吗?效率是细节的孩子。
你为学生的成长多想了一步吗?今天多一小步,明天进一大步。
你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了吗?教育的神圣就在于拒绝缺憾。
你的思想境界又提升了吗?教师是灵魂的巨人。
你是否为从教而感到幸福?幸福是教育的颜色。
围绕于教师认知的打造,帮助教师们增强了身份感与归属感,职业的理性大大增强。
三是举办教育规律专题讲座。专家教授分别从不同侧面阐述了教育的规律,用大量翔实的事例解释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巨大利益,自然之中扩张了教师“趋同”性,增强了教师对教育行为“可为”、“不可为”的临界感与敬畏感。
顺应社会分工 巩固教师专业思想深度
分工强化了“教师”的专业特质。而只有丰富特质的内涵,才能顺应时代的分工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累总结了“三个倚靠”,借以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深度。
一是依靠学科组为单位。我们始终坚持团队建设,依靠学科组,每周规定一个半天的时间集体教研;设置了学科分析项目表,包括课时目标系、教材编排意图、学生的认知起点、教与学的策略、学科发展史知识等,给教师提供行动的方向。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读、认识、整理本学科的性质与方法体系,认同并形成关于该学科的学科思想,进而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逐渐优化每个人的学科教学行为。
二是依靠科研为保障。我们从“九五”开始,直至“十二五”,申请的教育部和天津市的课题都是围绕着提高教学有效性展开的。这种行动研究营造出钻研、较真的氛围,持久且浓厚;集体教研固定时空,个人钻研则无限时空,二者相得益彰。典型代表如数学组,无论是编制导学案,还是筛选典型例题与习题,抑或是对重难点内容的顺序位移与化解等等,都准备得充裕与适当,非常利于学生吸收与巩固。因此,数学组这个团队始终荣获教育局一等奖的教学表彰,还取得了县级优秀学科组、数学优质课国家级一等奖等诸多荣誉,这些荣誉与科研的浸泡密切关联。
三是依靠模式为渠道。我校八年的导学式教学改革是以“问题——解决”模式作为落实途径的。该模式能以程序化的形式引导教师的言行,解决了教师“怎么做”的需要。其背后的“以学为本”、“教师第一”的教育思想则更具有提醒功能,解决着教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提升人的价值 引领教师事业信仰高度
当生存之需、分工之必无虞的时候,人还是要追问活着的意义的。这既是个体的可能之需,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物。在加强思想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引领教师通过“三个比较”,寻找更真实的存在感与价值追求。
一是把学校与社会比较,开阔胸襟与视界。学校不应该有围墙,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高度融入社会中,关注社会才能办好学校。“比较”的结果,是增强了教师的心理顺应力、承受力、溶解力、生成力。
二是把学校与区域内外同类校比较,客观获取本校所长与所短,增加自信心与危机感。我们选择了政策关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理想、管理实践等四个要素,把学校与同类校进行同质间的比较可以发现,建校12年的实验中学,在更多的关爱中迅速发展,成就喜人;但同时在发展中复现陈疾,需要警惕“死于安乐”现象的出现。“比较”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提高了对比意识与警觉程度,也就易于内心自觉水平的升级。
三是把学校的过去与现在比较,把现在的积累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比较,增强自豪感与使命感。我们从文化的视角精心梳理并总结办学史,帮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建校高起点、发展高质量的态势已经使学校处在了高位运行中,开倒车、走下坡路必将是历史的罪人。校史清新的文脉、教师对校史的阅读等,都促使教师形成并愈发坚定了“学校成果由我创、学校发展依靠我”的信念。“比较”的结果,成效最明显的是“校荣我荣”的归属感更加牢固,正气更加浓厚。
职业、专业、事业三者高度融合在“学校”这个载体上,使得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大有作为,虽然此为见效慢的“文火之功”。
教师思想的变化是隐性的,它与显性的课程建设一起,构成了我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两个体系。教师思想的变化依赖于教师思维方式的优化,所以,我们着力帮助教师改善自我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认知水平。这样坚持下来,就助推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发展。
(作者系天津市静海县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