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阳争辉的“天羽织造者”
——记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砷化镓太阳电池组女职工
新华网上海3月9日电(记者 仇逸、王琳琳)传说天上的仙女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晨为栖霞,当人们仰望漫天的流光溢彩,都惊叹仙女们的神技。今天,在我国航天队伍中,也有一群心灵手巧、技艺精湛、制造航天器动力翅膀的“仙女”——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砷化镓太阳电池组的女职工们。
巧夺天工的编织技艺
太阳电池阵是航天器赖以飞翔的翅膀,其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关系着航天器是否能顺利完成预定任务。数以百计的太阳电池片犹如“动力之羽”、组成太阳电池阵,通过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保障航天器正常运作。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王磊说,太阳电池的面积通常不足30平方厘米,厚度仅为0.1毫米到0.2毫米,太阳电池上最细的金属线只有十几个微米,薄片虽小,制成却需10道工序、70道工步。“每片造价数倍于纯金,整个制备过程的精细程度一点不亚于穿针引线、刺绣挑花。”
如果将航天器太阳电池片比作“天羽”,那砷化镓太阳电池组的全体组员,就是“天羽织造者”,她们以加倍的细心,研制和生产各类航天器所需的太阳电池,使一片片贵重无比却又薄脆精细的“羽毛”在太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砷化镓太阳电池组成立至今已近10年。39名组员中女职工有24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班组先后为80多个航天型号配备了超过70万片太阳电池,为“风云系列”、“资源系列”、“导航系列”和“嫦娥系列”等航天飞行器配备了高质量的空间用太阳电池,至今未发现质量问题。
不畏攻关的巾帼女将
砷化镓太阳电池组组长郭丽丽声音甜美,虽然刚过而立之年,她却是一位拥有近十年航天攻关经验的“老将”。回想起十年来的过往,嫦娥三号的发射经历让她记忆犹新。
2012年4月,嫦娥三号的发射被提上日程,能适应月球表面大温差环境的新型太阳电池需求紧急。对此,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临时抽调20位强将,组建一支临时攻关团队进行2个月封闭式的艰苦攻关。
“各国家在得知计划发射的消息后,迅速对我国进行了技术封锁。所有工艺参数、可靠性验证方法等都要重新摸索。两个月时间,不但要完成新技术可行性验证,还须完成可靠性试验。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郭丽丽说。
顶着巨大的压力,砷化镓太阳电池单片组女将们制定了“24小时工作、两班倒、60天无休”的工作计划。郭丽丽取消了蜜月旅行,新婚5天即加入攻关团队;严柳柳的孩子还未满岁就送到崇明老家让父母帮忙照料……
由于攻关团队临时组成,所内没有集体宿舍,科研管理部就在所外借了几间房作为攻关临时住所。一切的生活用品还来不及采购,床是硬板床,一觉醒来腰酸背疼,几位组员急中生智,把生产中包装外延片的硬纸板和海绵垫在床单下勉强睡着。面对生活条件的简陋,组员们戏称这是VIP房间。
60天后,在急智攻关中,砷化镓太阳电池组完成了新型太阳电池结构改进、工艺提升和可靠性试验工作,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内最高效率的砷化镓太阳电池,满足了型号任务的需求。
“航天攻关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更是我们神圣的天职。攻关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乐在其中。事实上,我们姐妹间有一个约定:那就是要一起干到退休。”郭丽丽说。
十年,她们与航天共成长
班组成立的十年,她们将太阳电池的核心参数光电转换效率由最初的19%提升至30%,成为目前世界上批产效率最高的电池;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由最早的年产近万片,提升至年产20万片以上;太阳电池的生产合格率也由最初建线的50%-60%提升至90%以上,年产值突破2亿元。
光电转换效率和合格率的提升非一朝之功,凝聚了全体组员的辛劳:
高级技师沈恋英,被组员称为拥有一双“鹰眼”的大师,多年来,她练就了见微知著的检验本领,能够发现产品上10微米以下的缺陷,不让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光刻高级工王铄在工作过程中,发明了光刻缓冲软垫,直接将该工序的不合格品率降低1个百分点,获得上海航天局“金点子”奖。
池卫英结合访日交流经验,将航天的精细化管理和丰田管理模式中的精华部分进行融合,快速提升了班组的综合管理能力,几年内她从班组长迅速成长为部门部长。
每一次卫星发射成功的标志,不是在火箭成功点火时,不是在星箭分离时,而是当太阳电池帆板缓缓展开,将接收的第一缕阳光转化为电能,建立正常供电的那一刻。每每此时,总指挥才会走上主席台,正式宣布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为了更多来自地球的使者翱翔星海,这些美丽、知性、无畏、尽责的“仙女”们将继续倾注心血编织“天羽”,让美丽绽放在广袤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