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旦:院系将不再吃"大锅饭" 学校不再主导院系发展
“说了不算”的院长要“当家理财”
基层学院的院长们,或许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们将从原本“说了不算”的干部,转变为真正“当家理财”的“一把手”。所有预算、报销都要求院系自己把关,院系一把手签字。
权力来了,责任也随之而来。
刘承功说,以往在学院里,那些“神气活现”的都是“学科带头人”——他们可以跳开院长,直接到学校各个处室去申请项目、申请经费。未来,能不能多争取到一些经费,得看院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第一次拨款,可能还会有惯性,老牌专业、名师多的专业经费会多一些。第二次拨款,就要看你之前的预算有没有执行好,你花的钱对学科建设有没有效果。”刘承功说,院长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将被大幅放大。
那些长期习惯“吃大锅饭”的院系,未来将不被看好。“有的院系已经产生惰性,他就愿意给自己制定一个伸手就能够到的目标,连需要踮下脚才能够到的目标都懒得做。”刘承功说,这种“吃大锅饭”养成的惰性,对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毫无益处。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2年,复旦大学就开始“试水”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但早前的改革,只动了局部,未动全身,因此改革效果不佳,未能继续推动。
当时,生命学院一位海归院长,千方百计争取到在学科建设方面试点两级管理的机会,但没过多久,就举手“投降”了:“用人、用钱都说了不算,拿什么做学科建设?这个管理权还是收回吧。”
后来,复旦大学曾重启改革,试行经费使用权下放。但院系有了财权之后,问题依然接踵而至。因为,尽管财权下放,但其他资源配置仍沿用了老的机制。一名院长当时曾“吐槽”,“有了钱,可以买设备了,然后院系发现没有足够空间放设备;好不容易腾挪出空间,又发现没有足够的研究生资源开展科研……”
这一次,除了财权外,复旦还配套了《复旦大学关于深化校院两级人事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学院不仅能管钱,还能管人了。只不过,相对于下放财权,放开人事权,复旦走得谨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