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金融证券

利率改革迈出审慎一步

2013-07-26 00:56:49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您所拨打的手机正忙”,7月19日晚7∶00,央行网站和新闻联播同时播出今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消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国金融改革在正确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
 

  “您所拨打的手机正忙”,7月19日晚7∶00,央行网站和新闻联播同时播出今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消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各路媒体记者拨打银行业人士电话时,大部分人手机都处于繁忙状态,都在评估政策短中期影响,而此项改革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深刻影响中国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

  中国银行业经过本世纪初最大规模的改革重组,内部经过大规模的逾万亿不良资产剥离,外部通过寻求巨额股权投资的再资本化增资。依赖本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年均10%以上的强劲增长,居民高达45%的储蓄率,源源不断地为商业银行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中国银行业不仅实现规模几何级数的增长,也获得可观的利润积累。而这背后,并不是中国银行业经营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进步特别快,而是中国银行业整体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体制性壁垒如铜墙铁壁,把竞争对手挡在外面。入世十多年,外资银行的份额可以忽略不计。价格的管制更是丰厚利润的源泉所在。

  本轮经济减速以来,一些政府强力介入的产业成为商业银行的雷区,资产质量劣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这说明,中国银行业虽然历经十年改革,在规模、效益上虽有大的改观,但在治理机制、风险控制、健康状况上依然脆弱,一个“6·20”事件就让金融市场掀起惊涛骇浪。而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市场化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步履蹒跚,并成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最大的痼疾——价格都不能实现自主定价,如何国际化?

  近年来,由市场供求来配置资金价格探索虽在进行,从前些年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到去年6月8日,央行首次双向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后不到1个月,央行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至0.7倍。再到眼下的彻底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小碎步、不停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加速期,这是一种审慎自信,更是一种果敢和勇气。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无疑影响深远,因为价格是最敏感的市场信息,也是重要的竞争利器。利率市场化引发的价格体系重估和利润再造机制必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倒逼全行业进行深刻变革和调整。

  由于长期实行行政性管制型定价,银行过去在利率问题上都是“傻瓜相机”,从国有大银行到基层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一口价”,上浮下浮就那么大区间。但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面对不同的客群,用一个定价体系肯定玩不转,一些小银行都可能面临不会定价的尴尬。从这个意义上说,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意味着银行业进入了细分时代。过去,政府性银行、大型国有银行还是信用社业务交叉,没大没小,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做小微贷款,农村信用社也去做钢贸贷款,最后是管理能力错配,村村点火,必然处处冒烟,留下一地狼藉。应该说,大银行不能满足所有客户,同样中小银行也不能像大银行那样摊开来玩。在市场细分基础上,各种类型的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与收益特点,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注定了银行必须通过议价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和负债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

  近年来,在浮动利率机制区间,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定价已经有所改观。对中小企业往往以贷转存和票据手段来放大收益,而政府项目则经常让银行头痛的是“三个十”:十个亿、十年期、利率下浮10%。要做就做,不做拉倒。过去,行政性定价背景下,下浮10%就很给面子了,而现在取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意味着银行间客户争夺的竞争会更激烈。为了争夺业务,那可不是下浮10%的问题,有的贷款打五折甚至保本就行,有的为了综合收益,赔本都做。

  但是,银行也是理性的,不是每笔业务都能打价格战的。为了利润最大化,不适合这些强势大客户的银行,就必须纡贵降尊,真正沉下心去,放低身段,分散资金,去服务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因为那时资金的议价能力强,可以卖个好价钱。但前提是有明晰的细分市场、成熟的风险定价体系。在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下,过去中小银行不愿意做的小客户,如果收益能力足够覆盖风险,现在反倒回过头来愿意做了。竞争性定价机制的建立不仅体现在银行与客户的议价上,同时还会涉及到民间高利贷市场,起到平抑其价格的作用,这对“影子银行”和民间高利贷必然是一种有效的遏制。

  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最终如何定价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贷款的供给规模;二是信贷需求者的谈判能力。这次改革选择了一个特殊时间窗。今年时间已过半,全年信贷规模执行已约2/3,规模控制的“粮票”依然有效,在货币量供应趋紧的情况下,贷款的易得性难度依然存在,信贷资源仍然是一种稀缺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这时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短期内贷款利率市场不会激起太大的波澜。

  此项改革的审慎性还在于,利率市场化先从放开贷款开始,是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在当前“影子银行”和游资热钱泛滥的情况下,如果存贷款利率两头同时放,容易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因为历史的教训说明,存款利率一放开,高息揽存的价格战必然狼烟四起,那将天下大乱。现在,稳住一头,存款不动,贷款先放,通过竞争谈判机制,形成新的定价体系,这也是为今后存款利率区间的放开直至完全市场化积累经验。

  任何改革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指望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不现实。此项政策短期还很难起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一种马太效应。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后,经营状况一般的中小企业,因为议价能力差,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可能难以缓解,甚至会比以前更难、更贵,这都需要管理层后续政策的进一步统筹和完善。但是,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国金融改革在正确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