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实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处于稳步推进中,在这17年过程中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本次央行对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回顾此前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一以贯之。此次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也是在前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逐步调整的渐进改革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长期看,本次改革意义重大,是我国金融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短期看,由于此前人民银行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即短期影响有限。
降低融资成本效果堪忧 银行暂无利率变动迹象
本次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最引人注目的措施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引起市场对贷款利率下行的期待,但是遗憾的是,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放开下限管制不会对降低贷款利率的总体水平造成实质性影响。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认为,首先,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去杠杆的初期,去杠杆的主要部门包括金融机构和私人经济部门,这会使得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而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资金面不会再现之前的宽松——需求的旺盛和供给的稳健会使得银行在贷款市场上处于强势地位,融资方不具有强有力的议价能力。
其次,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确定贷款利率,极少采用下浮策略。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今年前三个月,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0.62%、11.69%、11.44%,而上浮的比例分别为64.30%、63.26%和64.77%。这些数据表明,利率能下浮的贷款很少,利率能下浮30%以上的贷款更少。
据记者调查显示,目前尚未有银行宣布利率发生或将要发生变动。业界普遍认为,相比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如果放开才是更重要的关键事件。而从目前的经济态势分析,监管层放开存款利率的时点远未到来,短期内几乎不存在存款利率监管政策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银行贷款成为利益输送渠道的可能性增大
由于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实际上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双轨制利率——存款利率执行政府指导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上浮较小的、固定的额度,贷款利率执行的是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的价格,商业银行用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率吸收存款,自然也有能力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率放出贷款——这就是利益输送。
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表示,就目前看来,利益输送可能发生在两类银行。第一类是被非金融国有大型企业或非金融上市公司控股的银行。这类银行股东的主要业务不是金融行业,其战略发展要求旗下的其他公司保持坚挺的业绩,所以将让银行以较低的利率为这些公司提供贷款———这种做法在目前已不少见,不过,当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后,内部贷款的利率可能更低,不排除部分银行以低于存款利率的价格向关联企业提供贷款的可能。
第二类是部分被地方政府控制的银行向地方性融资平台输送低息资金。去杠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是政府部门去杠杆。地方性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大、存在流动性风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有动力要求受其影响较大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其提供廉价的平台贷款以应付债务的兑付。
事实上,比利益输送影响更深远的是贷款在不同类型间的企业配置受到影响。其实,在此次调控之前,除农村信用社外的贷款利率的上限就已经放开,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证明,多数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不高,与其将资金投资在收益高、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这些银行更愿意为资信较好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
叶林峰认为,贷款利率放开后,各商业银行在争夺优质客户,特别是央企、其他大型国企方面会更加激烈,会直接运用价格战术。由于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银行的资金成本较低,银行能接受的最低贷款利率也较低;相对而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将会更难解决——至少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国退民进”的现象将会更加明显。
银行理财短期影响小 中期影响债券类产品
新政将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国内标的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工具、债券、非标准债权(主要是信贷类资产)等。从短期来看,新政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主要在票据贴现利率放开方面,但是票据资产在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不大,这种影响较小。但中期来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会使债券类产品和非标类产品发生较大变动。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投向为债券,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债券存量够大而且收益较高。但正如前面提到的,从中长期来看债券增速将会放缓,这可能不足以支持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投向可能发生变化。
其次,目前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的非标类资产大多是对优质企业的信贷资产或信托贷款,前面提到,从长期来看,该类资产的贷款利率将会下跌,这可能会拉低国有大型银行产品的收益率,也可能使国有大型银行改变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策略。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