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业半年报的亮相,6月份的暴跌以及股债双杀,令一大批基金再次徘徊在规模的生死线上。按相关法规,如果一只基金规模持续60天低于5000万元,那么基金公司应向证监会“报送解决方案”。这一条,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基金应当清盘或合并。由于基金的规模取决于单位净值与单位数量两个因素,这就决定了“清盘或合并”的基金并不一定是业绩不好的基金。而如果是大型基金公司,如果有能力将“迷你”基金与其他投资标的大致相当的基金合并,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有可能带来正面的因素。
近七成QDII基金变成迷你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6月30日,已成立的1780只基金(A/B/C分开计算)中,已有高达559只基金资产管理净值低于2亿元,这类基金通常被业内称之为“迷你基金”,占比高达31.4%;而在这批“迷你基金”中,有123只基金资产管理净值低于5000万元。据业内人士介绍,不管一只基金的规模相差多大,其所占用的资源与消耗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成本相差并不特别大。因此对于基金公司的股东来讲,从经营层面上有合并并清盘的动力,但是由于清盘的“名声”在我们这个爱面子的国家通常难以接受,因此没有基金公司愿意打“清盘第一枪”。
从迷你基金的分布情况来看,一出海便遭遇金融危机的QDII基金占比最高。统计数据显示,在已成立的84只QDII基金中,有58只QDII基金净值规模低于2亿元变成“迷你基金”,占比达到69%。其中,有18只QDII基金已失陷5000万元的清盘“生死线”,占比达到21.4%。值得关注的是,58只QDII“迷你基金”分散于30家基金公司中,而其中旗下有两只及以上QDII“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就达到17家,不少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由于产品较多,因此“迷你基金”的数量也相对较多。但其实QDII基金的业绩并不很差,尤其是今年以来很多基金净值增长率都超过了10%。其中有28只基金目前的净值超过1元,而累计净值超过1元的QDII产品也有30只,超过三分之一。
基金公司表示,所谓清盘就是卖出所有的股票或债券等证券品种,变成现金返回给投资者,所以因规模小而清盘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一定是亏损出局的。比如业绩较为出色的长信标普100,近两年多次排名进入QDII基金的前十,但其规模仍未能逃脱被“腰斩”的局面,目前仅有2800万元。
创新基金规模变动大
此外,规模较小的基金主要是创新类基金。由于基金业竞争激烈,加上证监会鼓励创新,创新基金能够获得最快的“准生证”,因此不少基金会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推出一些新产品,但最后实践下来,因为种种原因却无法获得投资者的持续欢心,其规模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同时,一些小型基金管理公司也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盛产”迷你基金之地。比如,受上半年国际金价跳水影响,4只贵金属主题QDII产品净值损失严重,资产规模缩水均在30%以上。
因此,近期有业内人士建议,基金清盘可以先从持有人数量较少的、公司实力较强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的QDII基金开始。而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相差不大,且期限较短,合并起来投资策略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不妨以此积累基金合并或清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