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传媒/互联网
记者手记:贫困“全景”上两会背后的故事
2016-03-06 23:17:17
 

  3月6日,李松泉代表(前排右二)向其他代表介绍拍摄的全景视频。当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李松泉用全景视频技术向其他代表介绍家乡云南省澜沧县糯福乡大帮考寨贫困地区的现状。全国两会前夕,李松泉代表和新华社记者共同来到大帮考寨完成这段全景视频并带上两会。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新华社昆明3月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庞明广 宋玉萌)时间倒回到全国两会前夕,当我们提出随着李松泉代表一起,到他的家乡——云南省澜沧县调研,并用VR技术拍摄贫困村的全景视频时,尽管对这种新媒体技术还不太了解,但这个拉祜族汉子却马上答应下来。没有人比他更明白,隐藏于大山深处的贫困是多么渴望外界的关注。

  (编者注:VR视频观看说明:当您使用手机进行观看时,打开即可观看,手指上下左右拖动即可观看一周360度内容;当您使用自备的VR视频观看眼镜时,可选择“开启VR模式”,视频即出现双屏模式。)

  对于地处中缅边境的国家级贫困县澜沧县来说,脱贫攻坚是当地“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县有贫困村103个,16.6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约34%,文盲贫困人口2万余人……然而,在一连串贫困数字的背后,贫困村到底长啥样,贫困户过着多么艰难的生活,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去实地探访。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首先强烈感受到的是交通闭塞给偏远贫困地区带来的“距离感”。从早上八点钟登上昆明到普洱的飞机,再从普洱转乘汽车,记者一行走过二级公路、乡村公路、弹石路、泥土路,越朝着村子的方向走,路况就越差。当我们马不停蹄赶到糯福乡大帮考寨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夕阳下,这个平时很少有外人来访的村寨显得格外冷清。

  因为路难走,当地拉祜族村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来的生态茶运不出去,只能以一公斤十几元的“白菜价”等着外面收购;因为路难走,村里的小学生上学要步行到五公里外的村委会,上初中则要包拖拉机、农用车到五十公里外的糯福乡;因为路难走,不少老百姓一辈子没去过乡里,更没去过县城……只有亲身实地走一遍,才能真正感受到修路对这里的老百姓有多重要。

  然而,与艰苦贫困的生活条件相比,更让记者忧虑的还是人。由于贫困的生活状况,村子里女孩子大多远赴他乡,大龄男青年普遍没有结婚。在采访过程中,看上去也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年龄没有概念。上了年纪的村民基本不识字、听不懂汉语,而一些年轻人尽管读完了初中,但毕业回到村里后长期不与外界交流,连最基本的汉语沟通能力也严重退化,羞怯于用汉语说话。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只能通过李松泉代表翻译才能与村民勉强交谈,这种沟通上的距离感甚至比交通上的距离感来得要更强烈。连跟外界的正常交流都困难,又何谈发展?

  3月6日,代表们在观看李松泉带来的全景视频。当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李松泉用全景视频技术向其他代表介绍家乡云南省澜沧县糯福乡大帮考寨贫困地区的现状。全国两会前夕,李松泉代表和新华社记者共同来到大帮考寨完成这段全景视频并带上两会。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3月6日云南代表团分组讨论的现场,当李松泉向所有人介绍他关于脱贫的建议并展示这段我们配合他拍摄的VR全景视频时,确实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这个贫困的小山村以及更多情况相似的地方第一次在这样高的关注度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越多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越多的帮助,在聚光灯下,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希望这些冷清的小山村早日走出贫困、迎来新生活。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