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泉与法国的缘分或许是注定的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法语,法国国家行政学院为中国提供奖学金名额第一人,外交部西欧司前后15年工作范围不离法国,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驻法使馆工作3年官至公使衔参赞。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3月13日他正式被任命为中国驻法大使实属“顺理成章”。
然而,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孔泉身上的光环更多来自于他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期。2001年11月到2006年,身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他频频在媒体亮相,并因此为更多人所熟知。
网络论坛里的常客
2002年1月29日下午,孔泉第一次主持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自我介绍之后记者开始提问。一记者问,中方对柬埔寨签发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政府通告有何评论?孔泉回答时没有看稿。该画面经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孔泉第一次上台不念稿的形象顿时让人耳目一新。
此后近5年的时间,孔泉创造了很多“名言”,诸如“联合国安理会不是董事会”、三问日本首相小泉,等等。
直到今天,网络上依然流传着一个模拟孔泉回答日本记者提问的段子。虽然明显属于虚构,但网友对孔泉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孔泉也很看重与公众的交流,他说自己每天至少有10次在网上浏览。所以,在外交部网站外交论坛,都可以看到他给网友的留言,这个习惯甚至在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期间还在继续。
文采飞扬的性情中人
工作上的孔泉,妙语连珠,尽职尽责。而生活中的他,则是同学和同事眼中重情重义、文采飞扬的“老孔”。
2001年,孔泉就申请了校友录,使过去的同学有了交流的平台。2002年6月,母校北外附校网站上,又是孔泉建立了法小三班(法语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录,并当上了“版主”,他对母校、对同学的真挚情感,渗透在每一段文章的字里行间。
何建华是孔泉在北外附校时期的班主任,在何老师的眼中,小时候的孔泉不仅聪明,而且淘气。
1965年,9岁的孔泉经过层层筛选来到附校读三年级。“当时外交部有个指示,这个学校就是要培养外交官,招生的比例男生数量要大大超过女生。”
因为培训目标明确,入学标准自然格外严格,要经过政审、面试、复试(笔试)多道关,“可谓是千里挑一”。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入校后的淘气天性自然不可避免。
“孔泉给我的印象是挺‘冲’的,对班上小干部的表现如果他认为做得不对,不管老师喜不喜欢,他都敢批评。”何老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当时孔泉经常因“不守纪律”被批评,“上课爱发言,那时候不提倡讨论,但他爱讨论,而且经常和同学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