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北地区>北京>北京新闻
“留京”与“进京” 北京户口有多“实惠”?
2011-06-07 09:32:4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隋唐时期——巩固统治

隋唐时期实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颁布到各州县,以三百家到五百家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这种户籍管理实行后,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社会群体关系被逐渐明确和稳定下来。

宋元时期——分类赋役

宋朝时期户口每三年编造一次五等丁户簿。宋太祖还下诏实行了“本贯应举之制”,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参加科举考试,套用现在的话说:禁止高考移民。

元朝实行“诸色户计”,也就是按职业划分户籍类型,分为一般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等十几种,因为不同职业要承担不同的赋役,所以,百姓一旦定籍就不能轻易换工作了,只能世袭其业。

明清时期——防止叛乱

明清时期禁止自行迁徙,为了把人口束缚在原籍,明清的户籍和元朝一样,仍按职业划分,但更加细致、严格,要登记籍贯、丁口、年龄等,还编号、盖章防止出现“假户口”。并由五年一审,改为三年一审,直至“岁记”(年审)。

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阶段:1949—1958年 自由迁徙期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
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 详细

各地新闻
伟大历程>> 详细
点击排行
  台湾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问题企业及产品名单
卫生部:偶然食用少量含塑化剂食品不危及健康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