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异地高考问题推进乏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升学问题备受关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曾提出要“研究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北京在纲要征求意见阶段提出,要探索随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办法,是对纲要的一种回应,传递出一种很积极的信号。遗憾的是,纲要正式发布后,这段内容却被删掉,此举无疑是“一种退步。”
熊丙奇认为,流动人口义务教育之后的升学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中考,另一个就是高考。尽管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放开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之后,会加剧城市人口压力,挤占了教育资源,这一观点,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同时,允许随迁子女在北京读高中后,因为没有异地高考政策的保障,这一做法也不会引起很好的效果。
熊丙奇认为,北京取消了随迁子女在京读高中的规定,实际也是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推进异地高考上一种无力的态度。要实现这一措施,必须从教育部开始对中考、高考进行改革,对高考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出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才能引导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关注流动人口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
首增教育资源布局内容
相比征求意见稿,纲要正式版增加了“教育资源布局”的内容,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制定教育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完善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和使用机制,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特点,对资源配置提出具体要求。
如学前教育实行全面配置,满足市民在居住区域内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基础教育均衡配置,结合首都人口迁移聚集分布趋势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促进中小学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衡配置;职业教育协调配置,调整职业学校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协调。高等教育优化配置,优化完善由中关村及周边高校组成的大学聚集中心和北部、南部、东部3个高校聚集区构成的“一心三区”首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形成与首都空间布局相协调、产业结构相适应、区县功能相结合的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
>>解读
教育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增加教育资源布局的是纲要征求意见阶段,规划委针对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提出的补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褚宏启认为,这一补充很有意义,与首都功能定位相符,体现了今后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北京教育土地校舍资源的空间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局部短缺现象仍然突出,缺乏统筹规划,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严重滞后。尤其是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四个中心城区的学校最为密集,普通高校80%集中于城市五环以内的中心城区,而在中心城区又主要集中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对不同层次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界定后,将有利于教育资源更为科学、合理的使用,同时也可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来源:京华时报(记者 张灵)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