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3月20日,“皇帝”进入祭坛。当日,首次复原的清代日坛祭日典仪在北京日坛公园举行。整场祭日典仪根据清乾隆年间文献记载,分为卤簿仪仗、乐舞和祭坛礼仪三部分,无论是祭祀音乐、舞蹈、礼仪表演,还是服装乐器等道具都最大限度还原了清乾隆年间的祭日典仪。新华社记者公磊 摄
3月21日春分,已中断160余年的日坛祭日典仪在北京恢复。消失多年的雅乐乐器齐声而鸣,数百名观众与“皇帝”共同行“太阳礼”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从1990年至今,北京“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全部复原。
10时20分左右,身着龙袍、体格魁梧的“皇帝”缓步从日坛公园内的圆坛西门进入。主持人在“皇帝”与“大臣”队伍行进的过程中向观众讲解:“圆坛的四个门中,只有西门是三门六柱,是古代君王行祭祀大礼时进入的正门。古时祭祀日神的时间应是春分之日的日出之时,从西门向东走,一来凸显对日神的尊崇,二来可顺承东来的紫气。”
祭祀活动包括三部分,卤簿仪仗、乐舞和祭坛礼仪。浩浩荡荡的卤簿仪仗手持兵器、旌旗、幡、伞盖等道具,从圆坛西天门外沿神路走进坛内。“皇帝”带着十余位大臣缓缓走上拜坛,行祭日礼仪。
拜坛的正东方向摆放着太阳神的神位,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是红色的,象征太阳的颜色。祭日队伍全部就位后,赞引官洪亮的嗓音响起:“就位——跪、叩、兴!”“皇帝”恭恭敬敬跪拜在神位前,请神从天界下到凡间,献上玉和帛,并上香。之后又带领大臣行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每次献礼都要跪拜磕头。
伴随着祭日仪式,64位舞生以八佾队形排列,在拜坛下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别代表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义。舞蹈分为“初献、亚献、终献”三个乐段,每段28个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缓慢,每个动作都会维持一段时间。初献是武功舞,亚献和终献是文德舞。
在皇帝跪拜的同时,观众也成为祭日典礼的一部分。几百位观众跟随主持人的讲解,像模像样地将双手贴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小臂与大地平行,与典仪人员一起行“太阳礼”,象征把希望交给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