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条理出大词典 老教授难懂新方言
“研究北京话,让我感觉到真正的北京人什么样。”75岁的董树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所理解的北京人,只是用手点了点词典里的那个词:范儿。
昨天晚上,董树人在自己的家中,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审阅着已经出版的这本词典,并不时地用红笔在词典中勾勾画画,做着补充和修改。“我打算5年或者10年后还要出新的,现在就得做补充和笔记,怕的是到时我就没时间了”,老人这样解释自己的“较真儿”。
董老研究北京方言的方法貌似简单,除了查询资料,还有就是随时随地记录,只要听到自己不知道的北京土语,立刻记录在纸条上或者小本里,回到家里再去整理归纳。尤其是远郊区县的土语,“我都是平常到农村进行调查的时候随时记录的”,董老说他到青云店调查才知道原来北京也有管父亲叫“大”的时候。当然,刘绍棠、浩然的作品更是他获取远郊方言的重要源泉。
京剧、小说,甚至是北京的报纸以及北京交通广播的节目都是董老收集北京话的阵地,而他的一位同事也成了他义务的北京话老师。为了了解一句北京土话,老人甚至等着这位同事一起下班,在路上二人共同探讨。“这本书出了,买菜时候见到他,他还说又有一个新词,问我知不知道呐。”
董老也有自己的遗憾,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对于一些新的北京土语因无法掌握而没有收录。“出版社也给我列出了二十来个新词,但是能解释出来的真不多。”董老说例如“鸡贼”他就不明白,“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时间,争取下一版词典里弥补上这个遗憾。”
谁在说北京方言?
“我想融入北京这个文化氛围之中,所以爱学北京土语。”来自山东的小张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北京土语,并且在互联网上交流着自己的心得。
小张说,他是从听相声开始接触北京土语的,“相声里很多北京土话我都不懂,所以想学学,觉着挺好玩的。“小张说自己在北京工作,很希望能够了解并融入到这个文化圈子里来,”即便有了北京户口也不意味着扎根在北京,更重要的是文化扎根吧。”
小张说自己学习北京土语并不是“忘本”,“如果我身上能够兼容齐鲁文化和北京文化不是更好吗?”现在,唯一让小张头疼的就是正宗北京话跟谁学。
与小张不同,土生土长在北京的80后小杨则是为了怀旧才重新说起北京土语的。“我的确是故意说的,例如‘自己’我就非得说成‘自个儿’,觉得这样才有感觉吧”,小杨说现在胡同没了,杨树少了,能够见证他们成长的北京记忆也就只剩下北京话了。
而在网络上,关于北京话的普及帖和纠正帖也越来越多,在百度上也有北京话吧。对于北京话重新回归的现象,一位学者认为方言土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保留语言对生活状态的记录,在文化上具有特别的意义。
“过去,方言土语消失速度惊人,这是全球化和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悲哀,现在人们开始从感性的角度重新拾起方言土语,这不是区域文化的封闭,而是一种整合后的再思考,具有进步意义。”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