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引领促发展
扫描我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一大批丰厚的“文化遗存”仍“待字闺中”。做好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不仅要在线路设计上下功夫,更需要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注入文化内涵,烙上徽派印记。
景区、景点如果仅仅只有“说头”、没有“看头”,游客就会“摇头”。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李东和分析说,“皖南地区文化旅游开发较好,得益于有古民居、牌坊、祠堂等大量文化遗存,而皖北地区的老庄哲学、建安文学等大都‘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实实在在的载体来吸引游客。 ”
“文化景点不应该‘死气沉沉’,要‘动’起来、‘活’起来。 ”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徐华玉认为,现有文化旅游类产品缺少精心设计、深度加工,大部分产品目前仍处于浅表性开发。特别是在最具代表性的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静态的多,动态的少,需要通过戏曲演出、民俗表演、专家讲解等形式,塑造安徽印象和符号,让徽文化鲜活起来。
变被动参观为主动体验,变平面为立体,变模仿为创新,这样的文化旅游景点才有“看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文化学者李修松介绍说,马鞍山市正在利用李白文化资源打造李白文化博览园。专家组前往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等地考察,发现这些地区挖掘李白文化基本上都是“建园子、盖房子、辟广场、竖雕像、刻碑林、做雕塑”等。 “传统文化如果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和普通大众,静态展示类的公园显然不够‘给力’。因此,现在在建的李白文化博览园创造性地运用了微缩景观、仿生机器人、新型影视等科技元素,并借鉴了上海世博会最新的科技成果,让博览园真正有特色、有看头。 ”
景区营销专家郑泽国多次来安徽,他感觉,安徽旅游交通、酒店、道路、旅游公厕等硬件设施近年来有了很大提升,与之相应的文化软件也应该跟进,比如导游的文化素养。遇到一个对当地文化背景、人文典故了然于胸,讲解时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导游,游客会有不虚此行、流连忘返的愉快感受。遗憾的是,我们身边很多导游只是机械地背诵导游词,游客问起一些人文典故,也无从答起,这就要求旅游部门加强对导游文化素养的培训和考核。
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让旅游与文化携手共赢,开辟安徽旅游的美好明天!
来源:新华网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