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东地区>安徽>皖江文化
徽文化 让旅游更精彩
2011-07-18 21:54:43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出游大好时节。看,淮河两岸,油菜花随风漾动,为大地铺上金黄色地毯;黄山之巅,迎客松舒展臂膀,笑迎八方宾朋——

打开这份“春天邀请函”,“文化游”是关键词。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我省结合实际,提出了“徽文化、让旅游更精彩”的口号,借助主题年的契机,进一步弘扬徽文化,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给旅游以脊梁,旅游给文化以翅膀。作为“十二五”旅游开篇大戏,精彩纷呈、底蕴深厚的徽派文化游令人期待!

皖风拂面韵悠长

“皖江澎湃八百里,淮河生息五千年。到徽州人间无梦,登黄山天下无山。 ”这首饱含激情的诗句,描绘出了我省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自古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文化传统。我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灵动而闪光。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灵感的源泉。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安徽十余次,写下140多篇诗作。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中国散文的典范和士大夫们的楷模。

我省自古就是风云际会、兵家必争之地。从大禹治水到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从《孔雀东南飞》的凄美故事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从皖南事变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江淮大地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了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出自这里,如十面埋伏、望梅止渴、卷土重来、打草惊蛇、班门弄斧等等。

江淮大地,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灿若星河,许多艺术门类和成果享誉海内外。戏剧中的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传统美术中的新安画派、阜阳剪纸、徽州四雕、徽派篆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传统舞蹈中的花鼓灯、傩舞等,无不特色鲜明,别具韵味。其中,黄梅戏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之一,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中国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宣纸更是中国绘画和书法创作及古人日常书写不可或缺的工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旅游强省建设构筑起重要的资源支撑。

文旅联姻携手赢

文旅联姻,携手共赢,大势所趋。早在2007年10月,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就签署了《关于加强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努力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和打造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品。近年来,省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文物古迹加强旅游功能,创建成为国家A级景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成为游人亲历传统技艺、欣赏民间戏曲的新景点。

文旅联姻进程中,旅游演艺成为重要突破口。 2009年9月,省“861”计划重点文化项目、大型旅游演出《徽韵》在黄山上演。该剧投资逾亿元,以明清时期徽商、徽班进京等历史故事为内容,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舞台艺术,充分展现了神奇秀丽的黄山风光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该剧不仅丰富了游客夜生活,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体验徽文化的闪亮窗口。去年10月1日起,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正式在合肥大剧院“安家”。剧院还积极与合肥旅游部门沟通,将合肥大剧院黄梅戏节目编入“合肥一日游”线路。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营销策划中心经理朱冕认为,黄梅戏节目编入“合肥一日游”线路,可以让更多来肥的游客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从而大大丰富合肥旅游线路产品,提升合肥旅游产品内涵和品位。 1月24日,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创作的“印象系列”正式走进安徽——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合肥稻香楼宾馆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合力打造《印象·九华》实景演出。预计演出将于2012年底和广大游客见面。

中国豆腐文化节、安徽花鼓灯会、文房四宝文化节、李白诗歌节……近年来,各地以节为媒,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树立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飞抵拉萨
党外人士高度评价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