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飞往鄂尔多斯的夜航飞机上,记者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会是什么样?是因煤矿开采尘霾笼罩?抑或满城皆黑不见灯火?
走下飞机便仰见久违的满天星斗,尽管天气寒冷但空气清澈。
早上拉开酒店的窗帘,明亮透彻的阳光扑面射来,天空湛蓝无边。
夜间的霓虹闪烁,清晨的车流穿梭,还有城市大片大片的绿地……眼前此景让记者此前从一些报道中得到的印象和心中的疑惑,变成了更大的问号。
求解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前世今生,辨识一个曾广受争议的新城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在经过了一番实地采访之后,记者采访了鄂尔多斯市长廉素。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在蒙古语里,“鄂尔多斯”的意思是“众多的宫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于此。各类史料的记载和当地人的介绍表明,这块土地曾经水草丰茂,是地下埋着“金子”的沃土。
上图: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教孵化园内正在加紧建设的大楼。
下图: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云计算产业园基地施工现场。(拼版照片,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赵婷婷 摄
鄂尔多斯,一个并非只有煤的城市
鄂尔多斯从内蒙古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富集的煤炭资源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西部就曾出现过一些城市资源被开采完后成为被遗弃的矿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丰富天然气而繁荣的荷兰在天然气开采殆尽时,陷入经济衰退困局。所谓“荷兰病”由此诞生。
作为资源开发型的新兴城市,鄂尔多斯是继续步历史后尘还是抓住机遇促进结构调整、谋划转型发展?
“我们选择了后者。转型,是鄂尔多斯人面对历史和未来的一个抉择。”鄂尔多斯市长廉素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鄂尔多斯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至于黄金期时,就在谋划结构调整、发展转型。”
最近几年,鄂尔多斯通过着力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千万吨级为骨干的企业群,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加快资源型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升级,初步构建起煤转电、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肥等清洁能源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培育非煤产业,重点引进了一批能够带动形成产业集群的大企业、大项目,构建起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陶瓷、绒纺等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2012年鄂尔多斯非煤产业完成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额的86%,创造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
廉素说,一张蓝图画到底。这种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也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最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放缓,煤价暴跌,鄂尔多斯经济虽然受到了较大影响,但依然总体保持平稳。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56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完成820亿元。“这里不是一个只有煤的城市。”
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调研报告印证了廉素的介绍,“鄂尔多斯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质量已经走在全国资源富集地区的前列,这主要得益于对产业转型的见识早、规划早、动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