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被评为“江苏省工会工资集体协商优秀指导员”。这一殊荣的获得,既是对我个人参与指导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基层工会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肯定。五年来,在我担任公司工会副主席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期间,感触最深的是经历了一场因工资问题而引发的职工停工事件。
面对面,一线职工与董事长算细账
2010年6月8日,公司布件车间生产一线的62名职工因工时定额偏高等问题,发生了集体停工事件。事发后,公司党政领导前往现场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可无济于事。双方一时处于僵局。职工因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停工事件继续着并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
如何有效推动问题的解决?工会主席和我一致认为,在工资分配问题上,行政高层与一线职工的认识存在较大差距,应该在进行年度工资集体协商后,再次搭起集体协商的平台,让他们面对面算细账,在直接对话沟通中消除隔阂,形成一致意见。工会的建议,得到公司高层和职工的一致赞同。于是,62名职工走进公司会议室;董事长、总经理直接出面,代表企业行政与职工对话。为了让职工对工会有信任感,公司工会还特地请来上级工会领导到现场作见证。
“近几年公司职工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3.5%,去年年收入2.6万元,平均每月2200元,应该不算低啊。”董事长如是说。
“你算的是全公司的平均数,除去你们当官的,我们根本拿不到2200元。”“可支配收入太少!五险一金、超产奖、加班费,这些全部扒掉,能拿到手的就只有六七百元了!”职工如是说。
董事长说:“公司采用计时加计件工资制,鼓励职工多劳多得,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公平合理。”
职工说“计件工资的工时定额不准,只有完成了120%的劳动量才能拿到原来480分钟的工时工资。不信,我们算算看!”
算账时,董事长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算公司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算如何在发展中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大账。几名职工代表先后上台,按照他们的理解直观地算个人小账。如工时定额随着职工年龄老化难以完成,更难超产;现定额是原来的120%降低了原来的分值;二三线职工在公司完成预算指标后有加分,实际收入超过一线职工;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含在工时单价中计算不合理。一个个项目、一笔笔数据,职工们算得清清楚楚。当董事长将疑惑的眼光投向劳资部门人员,期望他们站出来解释时,得到的却是茫然的眼神。
算账现场,不少职工甚至带来了他们的工资卡。一位工作了16年几乎没有请假的职工,是车间一名操作能手,她的工资卡显示,如果仅完成480分钟工时,每月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只有700元,确实很少。今年48岁的刘师傅,老婆下岗,孩子上学,一家就指望他1700元左右的月收入了,“如果不加班,再扣除五险一金,1000元还拿不到,每个月还要父母接济!”
在近三个小时的算账中,一线职工的倾诉深深打动了董事长及公司高管层,对增加工资的合理性算法,得到公司领导班子的初步肯定和采纳。董事长代表公司当场向职工承诺:从6月份起,全公司在岗职工增加15%的工资;确保一线职工实际收入高于二、三线职工,由公司工会负责监督;在享受15%工资增幅的同时,全公司一线有定额的在本企业工作15年的老职工,在完成当日生产计划后,每日补贴5元;在此基础上,一线岗位45岁以上女职工、50岁以上男职工,且在本企业工作25年以上的,每日享受10元补贴,真正实现职工收入向一线倾斜;每年增加支付一线职工法定节假日工资600元,原计件单价中包含的法定节假日工资不再扣除。
算账的结果,一线职工收入平均上涨了约30%。工会和职工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