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执勤保护老北川的安宁 曹伟摄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汶川,来到当年遭受重创各个重灾区,了解到武警驻四川部队三年支援灾后重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和突出成就。三年,汶川凤凰涅磐。三年,武警驻灾区部队的数万名官兵把对党和人民的满腔忠诚熔铸到了汶川的山山水水间,和灾区人民结下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树起永恒的丰碑。
三年修复三座电站,点亮灾区万家灯火
2011年的4月28日,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武警水电部队承担的耿达电站恢复工程竣工,电站开始发电,至此,三年来,武警水电队在灾区先后修映秀湾、渔子溪、耿达三座水电站,年均发电量约20多亿千瓦时,从根本上解决了汶川、都江堰和成都崇州、彭州等地震灾区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电难的问题,点亮了灾区万家灯火。
长期带领部队完成堰塞湖抢险和灾后援建任务的水电三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刘智勇告诉记者:这三座电站承担着阿坝洲及成都地区的重要供电任务,当地一直有着“好个映秀湾,成都亮半边”的美称。地震后,映秀湾水电站大部分基础设施被毁,武警水电第十一支队官兵立下军令状,一定如期完成电站修复任务。
2008年8月,官兵冒着一路滚石塌方的危险,开进映秀电站,打响映秀电站恢复重建的攻坚战。重建战斗很快进入了冬季,冬季的映秀湾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寒风谷。官兵们手冻破了、脸也冻破了,却没有消减战斗的热情,混泥土班5名战士一天时间发疯似的搅拌出1200余方混泥土。浇注班的战士有时下料太快,为了保证浇注质量,干脆下到浇注仓里,用铁锹、振动棒同时进行搅拌,战士的腿脚受到水泥的高强调侵蚀,烧起了血泡,都没有一个战士说要换下来休息。在官兵的日夜苦战下,映秀湾水电站首台机组在2009年12月31日提前近100天完成了首台机组发电任务,让灾区人民在春节前用上了电,前来验收的专家连声称赞,这是世界水电抢修史上的奇迹。
在火热的施工现场,教导员彭爱民介绍道,映秀湾水电站恢复生产工程提前完成后,部队又担负起渔子溪水电站恢复生产任务,渔子溪水电站的所处位置距离映秀镇17公里处,这17公里险象环生、生死回绝,巨大的塌方掩埋了道路。四中队中队长邓生荣和7名班排骨干组成的渔子溪水电站项目组开赴死亡谷。8个人组成的先遣队在相对平整的半山腰安上了家,一顶帐篷、8个地铺、一个煤油灯、一个火炉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进场第二天,上山一块重达一吨的石头突然从天而降。幸好落石头的那天,他们8个人都去工地,等他们回到帐篷时才发现一块巨石卧在了帐篷门口,8名官兵不由的倒吸了一口气。
部队项目部办公室主任曹阳给记者翻开排危班战士董刚的笔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危险:“清理埋在厂房上面的塌方是部队进驻后第一个攻坚战役,为了塌方下面机械安全施工,我们只有每天爬上几百米高的塌方体上方进行高坡排险。今天的恐惧大于任何一天,我们刚刚经过近2个小时爬到山顶,一阵摇晃,数百方的塌方就在我们脚底下滑向山底,我们不由的倒吸一口气,如果在晚上来5分钟,我们可能就会被卷入塌方。这一天我们发疯般的往下排危,共排除危石头3000多块。每个人都发了疯。因为我们心里都知道,上面的危险排不掉,下面的战友就没法施工,就会影响整个恢复电站的进度,2009年的7月1日,是党的88周岁生日,就在那一天,武警水电官兵实现了渔子溪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的总目标。
曹阳告诉记者,刚刚竣工的耿达电站位于卧龙耿达乡境内,距离项目部23公里,这原本是一条热闹非凡的旅游之路,是参观国宝大熊猫的必经之路,而此时这里变成了一条无人敢踏及的道路。2010年3月,六中队官兵启程挺进。可是车队刚刚行进300米,原来的路突然消失了,原来由于地震后河床抬高,江水已经蔓延到路上,把路给淹没了,谁也摸不清水下的路到底是好是坏,而此时车队停的位置处于飞石路段,稍有不慎,车辆和官兵将有被飞石击中的危险,官兵们只好用装载机探路,车队尾随装载机慢慢地通过江水路段,当官兵们顺利到达时已经是晚上8点,23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一天。
耿达电站的峡谷,再一次被机械的轰鸣所打破,为让机械发挥最大的效益,挖掘机操作手干脆把干粮带到驾驶室里,饿了就啃口干粮。看看六中队机务组工程量上的记录,可以说是一天一个刷新、一天一个打破,仅一周时间中队就清理塌方体4000立方米、孤石破碎462立方米,土石方清理5340立方米,又提前三个月完成抢修任务。
“好个映秀湾,成都亮半边”,映电总厂的三座电站就是镶刻在灾区的三颗小太阳,经过武警水电官兵的精雕细琢,必将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