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但要超越本土。”诺奖得主莫言在一场名为“跨越大洋的文学对话”中指出,作家不能对生活进行简单照相式的描写,而应经过想象、加工,通过塑造人物,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展示出来。读者通过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来了解作家所描写的国度。
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文学对谈系列首场——“世界如何想象与书写中国——跨越大洋的文学对话”6月30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著名作家莫言与美国“90后”青年作家、《美丽的国家》作者桑顿,一位“50后”的文学大师,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90后”新锐作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大洋的文学对话”。
一老一小对当下的不同评价
美国青年作家桑顿现为哈佛大学历史系大三的学生。他在14岁时听从父亲的建议,来中国生活一年,并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创作了《美丽的国家》一书。谈及对中国的印象,桑顿说,我在中国待了一年,我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正在发生很多改变的中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过去更全面。目前,美国社会自豪于现在的发展,有些人可能不愿意了解其他的文化,实际上美国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美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美国也是全世界的一部分。
“我很认真地看了一遍桑顿的小说,他当时是十几岁的小孩,来到中国,用儿童的心理和眼睛来感受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他看到了中国很多的现象,但他的着眼点始终在人身上,用心灵来感受这些人,感受到这些人的善良、纯朴,当然也有狡猾、肤浅,用心来感受中国,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莫言如此评价这个“90后”小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