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由于公众将之与“货币超发”“房价上涨”等联系起来,因此M2的增长备受关注。我国的货币到底发行了多少,其对物价房价走势形成怎样的影响,M2快速增长是福是祸,种种疑问亟待解答。
M2首次“破百”
随着M2首次“破百”,M2正在成为继CPI之后又一让中国百姓逐渐了解的经济术语。百姓所熟知的现金、钞票属于货币,而这并非经济学中货币的唯一概念。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此外,还有流通现金的概念即M0,是个人、企业、机关团体等持有的流通中现金。
“公众所理解的货币其实就是M0,简单讲就是老百姓钱包里的钞票,是真正意义上央行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货币,它与‘破百’的M2不是一个概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数据显示,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M0并不高。2012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的M0都在1万亿美元左右,而我国的M0为5.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600多亿美元。
不过相对于M0,M2增速较快却是事实。近年来,我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2000年时,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但近五年来我国M2的增长上演出“狂飙突进”的一幕:自2009年起,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2012年已达97.4万亿元。
随着M2的快速增长,一项跨国比较屡屡见诸报端:我国的M2已超越美国的,成为全球M2量级最大的国家,是美国的1.5倍。
不过对于这一比较,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的M2统计口径远大于美国,美国M2中不包含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M2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