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更应该成为“公民”
作为《深圳十大观念》一书的执行主编,晶报负责人胡洪侠除了在现场讲述了这本书诞生的过程,并回应了葛剑雄教授的一些问题。胡洪侠还与葛教授、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深圳十大观念》座谈会的心得。与葛剑雄教授一样,胡洪侠也认为“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两条观念,与其说是一种现实,不如说它们是一种目标,是全体深圳人应该继续为之努力的目标。
胡洪侠认为,“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体现了深圳的胸怀、品格和基因,他从深圳与世界“曾经有很大的距离”、“现在依然有距离”、“总有一天没有距离”三个层面,循序渐进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深圳刚刚举办了一届非常成功的大运会,让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但这并不意味深圳与世界已经没有了距离,深圳在价值观念、法治水平、民主社会建设等方面应该继续与世界拉近距离。
对“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条观念,胡洪侠也从“户籍深圳人”、“精神深圳人”和“公民深圳人”三个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有没有深圳户籍,并非判断是否是“深圳人”的唯一标准。“深圳”首先是一种精神,敢闯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深圳人就是这样一个”精神共同体“。我们应与这座城市一起以一种“敢闯”的姿态,去寻梦,去创新。同时,深圳人更应该成为“公民”——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尊重别人的权利;追求自由,同时承担责任;不仅要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还应积极介入公共空间,关注公共利益。胡洪侠认为,深圳有很多公益组织、社会组织。深圳在义工人数、献血人数上曾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深圳在大运会期间集中迸发出来的志愿者精神,更是公民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
《深圳十大观念》出版发行4个月,发行量已经超过了3万册。此外,此书还受到了全国学界、知识界的高度评价。胡洪侠认为,《深圳十大观念》的成功,源于深圳过去30年的成功。“深圳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它还是新经验、新模式的创造者,是创新理念的实践者,是继续改革、继续开放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胡洪侠认为,现在深圳人应该思考“深圳应该如何继续成为深圳?”的问题,他说:“在前30年过后,我们评出了十大观念,而在以后的30年,深圳有没有能力继续诞生、传播、实践一些新的观念呢?如果能继续提供,深圳就还是深圳;如果不能提供,深圳就只是‘深圳市’!”
□嘉宾简介
葛剑雄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断》、《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等。另著有随笔集《天地玄黄》、《往事与近事》和谭其襄先生传记《悠悠长水》等。
胡洪侠
晶报负责人。曾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深圳商报》编委。出版随笔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