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 港务区为秦人圆梦

2012-03-30 09:43:05 来源:西部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进入21世纪,寰球业已进入“战国时代”。

综观近年天下大事要事,无一不是在物质、能量、信息等客观世界的诸多要素聚合离散中发生。而文化、物流、地缘等各种领域的交织分合也注定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石破天惊的轰动。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等各类国际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跨国界、跨文化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多少强弱业已成为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屹立于新世纪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标志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举措。

自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一路款款走来,在2011年底进行的新筑欧亚大陆桥活动之后,又于不久前的今年2月8日与青岛港签约,西安国际港务区“九大战略合作”构想已变为现实。“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在承载着“善、美、真”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看似轻盈的发展步伐中,却凝结着几多历史使命的人文厚重。

大区之善——西安国际港务区

顺天地之动 聚人气而为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蔓延,所到之处寒冷刺骨。危机即是危险,也是机遇。就在同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始正式启动。

建设、发展、运营好西安国际内陆港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陕西,西安实际,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是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域,更是抢抓“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先后在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工商总局就职,曾深度参与中国加入GATT计划的谈判与制定而深谙双边、多边经济贸易商务谈判技巧,熟稔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运行“游戏规则”;作为西安市副市长和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因着以上阅历而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建设有着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在韩松眼里,相对于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外向度低是制约陕西发展的难题之一,如何在“弯道中超车”,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掀起推动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新高潮,成为现阶段摆在陕西面前的首要问题。而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曾是欧亚地区交流合作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有基础有条件成为中国与欧亚地区合作的“先行区”。这些就是西安国际港务区存在的时代条件和地缘意义。

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是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域。园区按照“先建内陆港,再建开发区,最后建城市新区”的发展路径,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港三大支撑平台,通过与沿海港口的密切合作,把沿海“港口服务功能”内移到西安,为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构建起了一个连接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国际内陆港”,实现了内陆企业梦寐以求的“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梦想,使陕西从此步入了“有港口服务功能的时代”。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国际内陆港吞吐功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情况良好,国际内陆港模式的价值和意义已经突显,成为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最大核心战略资源和最大的比较优势,得到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和东部沿海各港口的广泛关注。

古今中外的历史多次表明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顺天者昌,自知者善。西安国际港务区恰恰是抓住了历史机遇,把陕西和西安的历史文化、地缘地理等资源再新时期新形势下准确地进行梳理,一个“首善之区”呼之已出。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西安国际 陆桥经济 海洋文明 海铁联运 秦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6000朵玫瑰插马桶,美院教授另类示爱引热议

枣庄抓获白色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