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字背后有何蹊跷?——代表委员解析物价“三大矛盾”
“发烧”的肉价、“高企”的菜价、“跟涨”的大宗商品、“待涨”的水电油气……当前物价虽已“高位回稳”,但“控物价”形势依然严峻。
粮食丰产,食品却领涨;产品提价,企业仍喊亏;两头诉苦,中间直喊冤——面对扑朔迷离的物价矛盾,代表委员们寻根究源、建言献策。
“粮食丰产了,食品却领涨”——如何减轻百姓“餐桌负担”?
“排骨一个月一个价,最高时每斤涨到30多元,菜、米、肉也赛着跑上涨,口粮开销占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了。”说起“一日三餐”的花费,北京西城区居民张秀英直叹“太贵”。
在新一轮物价较快上涨中,食品价格被视为“领头羊”,让百姓感觉“餐桌负担”越来越重。
全国人大代表、纺织女工张晓燕深有感触地说,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消费主要花在“吃”上,感受更明显。“现在早饭吃一碗馄饨和一套煎饼果子要八九块钱,比前几年涨了一大截。”
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以接受”。
百姓感受背后有统计数据支撑。去年8月以后物价涨幅虽然开始回落,但全年5.4%的涨幅仍远超年初4%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令人费解的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为何食品价格仍大涨?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委员认为,“表面上看农业丰收了,食品价格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条件,之所以出现急剧攀升,与去年的投机性炒作、一直以来粮食生产结构性弊端,以及调控预警相对滞后都有关系。”
那么,如何为百姓餐桌“减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认为,“控物价”与“增收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要避免中低收入群体陷入“收入跑不赢CPI”的尴尬。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减轻普通百姓的生活压力。
“政府还要完善市场调控和监管,消除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短供,严防投机炒作。”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说,“同时还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代替散户种养模式,提高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